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 發佈時間:2014-09-15 09:35:33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最大國有企業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旗下銷售公司引入三成民營、社會資本,重組後新的銷售公司會否出現國有資本的流失?
從今年二月開始傳出消息的中國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再度邁出關鍵一步,中國石化昨天(14日)發佈公告稱,油品銷售業務重組引資工作如期完成,25家境內外投資者千億元認購增資,佔中國石化銷售有效公司近三成股權。引入大量民營、社會資本的中國石化銷售公司會不會出現國有資産流失的現象?中石化與其他資本又將如何展開闔作?
本輪增資擴股完成後,中國石化集團將持有旗下銷售公司70.01%的股權。另外29.99%的股權由大潤發、復星、騰訊等25家境內外投資者,以現金共計1070.94億元認購。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説,這是目前今年全球最大一次並購。重組後,形成一個國有、民營、社會資本混搭的産權結構:“把國企的實力和民企的活力加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經濟的競爭力。因為有些業務不是我們的強項,但可能是我們的股東,或者合作夥伴是他們的強項。他們進來之後可以使得我們的非油業務得到快速的發展。”
通過增資擴股,大潤發、復興、航美、寶利德、新奧能源、騰訊、海爾、匯源、中國雙維這9家成為中石化的戰略投資者。同時,中石化的銷售業務將從單獨的油品供應商向綜合服務商轉變。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柴志明表示,未來在便利店等非油品銷售領域,將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合作開發的模式應該是多樣的。這段時間通過在上海和大潤發和一號店,和復星藥業在一個加油站試點的平臺來看,試點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效果還是很好的。單店的日均銷售額達到了六千多塊錢。”
據了解,重組後的中國石化銷售公司有望在今年10月底成立新的董事會。在11人的董事會中,中國石化佔到四席,投資者和獨立董事各佔3席。剩餘的一個名額來自中國石化職工董事,董事長由董事會選舉産生。在董事會的構建下,如何保證投資者和獨立董事真正能夠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發揮作用?如何通過改革真正釋放出混合所有制的活力?呂大鵬説:“民營資本本來是佔30%。但是它現在在董事會中的比例是超過30%。中石化本來是控股70%,但是它在董事會中的比例沒有達到70%。在11個人當中只佔到4個人,這也是想突出增加民營資本在話語權中的權重。”
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總會計師葉慧青則更明確的表示,股比佔到2.5%及以上的投資者,即可參與選舉三名投資者的董事投票,中國石化不參與這一過程。而增資擴股的過程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的原則:“優先於産業投資者、國內投資者和普惠大眾的投資者。”
那麼,中國石化銷售公司用接近三成的股份,換回了1071億的“真金白銀”,這筆買賣值不值?銀河證券油氣行業分析師裘孝鋒認為,中國石化只賺不虧,融資資金明顯高於預期。拿到這筆錢後,估計銷售公司一大部分會償還此前資産分割時所欠下的債務。同時,還可以加大對頁巖氣、海外油氣資源等上游領域的投入。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筆買賣又如何?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柴志明的答案是:“這次引資對於和我們簽訂協議的戰略夥伴來説,他們首先得到了整個的網路的平臺,第二他們會有比較穩定的回報,第三個對合作夥伴來説會有業務上共同的促進。”
在本輪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中國石化摸著石頭過河,採用“加法”做法,目標進行體制機制上的轉化,它的創新之舉會達到預期效果嗎?對其他國企又具有哪些借鑒意義?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勢如破竹。中國石化則成為了本輪改革的“先行者”。這一回,他選擇的是做加法,引入增量,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説,增資擴股,只是中國石化改革的一步,再加上近日公佈的“首次招募職業經理人”的動作,都標誌著中國石化集團正在從管資産向管資本的方向調整,最終目標是體制機制上的轉化:“中石化將是作為一個代表公司、代表全民的大的集團,下面有若干個專業公司,自身進行發展,實現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也提高它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中國石化的油品業務,差不多經營了快20年,經驗較為豐富。但非油品業務則恰恰相反——這一回,通過引進包括商超、醫藥、網際網路等非油氣領域的資本,中國石化希望把非油品業務也做大,和傳統油品業務“齊頭並進”。銀河證券油氣行業分析師裘孝鋒表示,一些公司還設計了基金産品來參與到中國石化的增資入股中,這也是一種創新,使得普通投資者也有機會介入其中:“因為沒有這個創新的話,普通老百姓很難進入到這個領域的。但是現在普通人可以通過買基金,這種門款比較低的方式接入到這種投資機會中。”
混合所有制改革這道題的破題之道除了“加法”,還能怎麼做?北交所總裁吳汝川認為,也可以做“減法”,將部分國有産權通過轉讓流轉的方式推向社會資本;還有就是新設立公司,但相比其他,中國石化的“加法”無疑擴大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是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比較好的形式。東方證券油氣行業分析師趙辰以次貸危機時,國內銀行業改革為例,當年銀行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建立了現代化公司結構,資産結構得到很大改善,現在中國石化的“加法”做得好的話,很可能産生異曲同工之妙,對其他國企推進改革産生重要借鑒意義:“當時銀行也有很多負面報道,包括資不抵債等等,但實際上這麼多年慢慢發展下來,銀行整體的資産品質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包括參與這個的很多國內、外資機構其實也都獲得了很好的收益,現在的中石化和當年比較很像。”(張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