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健康産業上升空間巨大

  • 發佈時間:2014-09-15 06:29:31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陳文文

  “追求最高的健康水準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這行簡潔有力的文字,以聯合國通用的六種語言,鐫刻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樓的外墻上。

  慢性病的侵襲、亞健康狀態的蔓延、老齡化的加速、養生理念的培育、家庭收入的增加……這些都使得百姓對一個涵蓋內容廣泛的大健康産業的社會需求日益增加。可是,與美國、日本,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健康産業與之存在著很大差距。那麼,浙江健康産業現狀如何?發展瓶頸何在?後續發力要靠什麼?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衛生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 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郭清。

  記者:健康管理,您本身有“切膚感受”嗎?

  郭清:現在人們到了醫院習慣點“三素一湯”,分別是抗生素、維生素、激素和鹽水湯。“以藥養醫、以藥補醫”的現狀是醫療機構藥物不合理使用的根本原因。醫生當然能幫你暫時緩解症狀,卻不能幫你長久保持健康。醫生只能幫助你找到病因,指點你如何才能擺脫疾病的困擾,最終完成治療過程得靠你自己。

  我曾經是一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常常在半夜中疼醒,非常痛苦。但我堅持沒有住院治療。這一次的經歷,讓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反思自己的疾病以及疾病和健康的關係。其實很多疾病受精神因素的影響很大,工作、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就會發作。有些病單靠吃藥是治不好的。明白了這個基本道理,就會知道,這個病只能靠自己管理健康和養生調理才能奏效,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而不是單純依賴醫生。

  記者:怎麼來看發展健康服務業的意義?

  郭清:2003年,“非典”暴發,迫使國人重新思考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公眾健康。面對當時嚴重匱乏的醫療資源,我認識到隨著醫學模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國正面臨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急性傳染病的雙重威脅。國內有近3億慢性病人和2億老年人,佔用著大量的醫療資源,而“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顯然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與日俱增的慢性病面前顯得捉襟見肘。只有通過保障和促進健康,未病先防,實現“重心下沉,關口前移”,才是破解之道。

  治療並不是終極手段,預防更重要。以前很少有人有建立”健康檔案”的觀點,現在慢慢多了起來。國家在不斷地強化大家重視健康管理,去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今年9月,健康管理産學研聯盟也即將成立。接下來國家會不斷地推出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因為一是國內有龐大的需求,二是符合世界潮流,三是經濟轉型的一個突破口。有這三層意義在,未來健康産業發展的空間會很大。

  記者:現在健康服務業發展是個什麼狀況?制約瓶頸在哪?

  郭清:中國的健康服務業是起步比較晚的。以前有人説,“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換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在前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有時是以犧牲健康代價來換得經濟成果的。現在條件好起來了,健康的需求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了,但是規劃、産業、人才等等,都沒跟上。

  浙江省的健康管理師有200萬的缺口,而全國真正拿到證書上崗的我估計只有幾萬人,浙江大概只有幾千人。一個産業要可持續發展,人才是重要支撐。杭州師範大學建起了國內首個健康管理學院,國內首個治未病健康管理博士項目。在全國,唯一擁有本碩博三級學科的只有我們一家。我們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但光靠我們一家,輻射力還遠遠不夠。

  現在很多地方都對造“健康城”有很大的興趣,但首先應是規劃先行,否則重復建設又造成了資源浪費。你也注意到了,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是國家“自上而下”來推動,頂層設計好了,交由各地去做,説明國家已經有了這個意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