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國記者何偉談中國紀事:願寫普通中國人特點

  • 發佈時間:2014-09-14 07: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唐云云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北京9月13日電(唐云云)9月初,美國記者、作家何偉在離開近四年後再次來到中國,為新書《奇石》做推廣。13日下午,他在北京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何偉曾以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經歷,推出中國紀實文學三部曲,談及中國紀事,他表示,自己更願意寫出普通中國人的特點和性格,而非去寫能代表中國的符號性人物。

  寫普通人的特點,不寫符號性人物

  何偉1996年來到涪陵支教,2007年離開中國,這段經歷被他寫進了中國紀實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中,並一度成為外國人寫中國的紀實標桿之作。他的寫作採用的是非虛構文學的樣式,寫出了很多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細節。

  何偉表示,自己寫作的初衷非常單純,只想寫出自己接觸到的普通個體的特點和性格,而非想讓他們成為能代表中國的某種符號性人物。同時擁有《紐約客》記者身份的他,認為新聞寫作無法滿足自己講述中國故事的需要。“新聞稿對寫作時間和效率有較高的要求,對篇幅也做了限制。它必須使用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而且妨礙幽默感的發揮。非虛構文學卻可以打破這些限制,將觀察到的細節用第一人稱表述出來,成為具有幽默感的生動文字。但這兩者也有很多共通之處,例如必須進行真實的表達,而不能自己去創造細節。”

  當談到在非虛構寫作中如何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時,何偉表示,“我並沒有去刻意劃分主觀和客觀。好的非虛構寫作,需要作者去充分了解採訪對象,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樣我待在他們身邊進行觀察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因為我的存在有不自然的表現。另外,我會把自己與採訪對象的關係告訴讀者,成為一個必要的故事背景,讀者會知道寫作中是以‘我’的視角來觀察,而我本身不會對事情做評價。”

  保持寫作角度的新鮮

  事實上,何偉在美國的中西部長大,大學畢業後去英國唸書,之後在中國工作了十年時間,再去了埃及。他一直在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不願意在一個地方呆太久的時間,想始終保持寫作角度的新鮮。“也許對於普通人來説,穩定比較好,但作為非虛構作家,保持角度的新鮮是很重要的。我不喜歡在一個地方呆太久,每五六年換一個地方比較合適。我離開中國是因為我要保護這樣的角度,去埃及也是因為這個。因為在一個地方太久,會沒有什麼新鮮的角度。學習新的東西,不要在一個地方太舒服,不要像個本地人。現在在埃及,什麼東西都是新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何偉表示,現在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他去到新的地方,能找新的朋友,跟當地人打成一片。《紐約客》有一些非虛構寫作的作者,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但卻比較自由、獨立,寫作也更加靈活。“獨立性對作家來説非常重要。”

  兩三年後可能再來中國

  何偉的夫人張彤禾也出版了以中國為題材的非虛構作品。不同的身份讓兩人在採訪中遇到了不同情況。“我們的採訪方法大致相同,為了觀察會在目的地租房子,長時間呆著。但她是華裔,外貌上跟中國人距離小,他們接受起來也較容易。她寫《打工女孩》的時候,跟採訪對象交談得特別自然輕鬆,她們也願意告訴她很多私人的東西,這對我來説就很難做到。作為外國人,我會找自己合適的採訪對象。”

  何偉還表示,也許兩三年後還會回到中國。正如他的新書《奇石》封面上的推薦詞所説,“中國就像塊奇石,每個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樣子”,中國社會的不斷變化和迅速發展,對他來説充滿著吸引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