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售賣理財産品將全程錄影

  • 發佈時間:2014-09-12 04:35:45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裴磊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銀行業協會第十四次會員大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為規範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的銀行銷售理財要進行全程錄音錄影。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始試點,接下來將面向全國推廣。

  此言一齣,不少將購買銀行理財産品作為投資渠道的普通百姓不禁松了一口氣,“今後再也不用看像天書一般的購買合同了。”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一新規在我市並未開始實施,而且並非有了監控便可掉以輕心。

  現實

  理財産品銷售忽悠不止

  “將合適的産品賣給合適的客戶”一直是銀監會強調的銷售原則。銀監會還要求金融機構銷售人員了解客戶風險等級,並對客戶做出風險評估,甚至要求客戶在購買時必須抄錄合同中的風險提示語。但現實情況卻是,面對“天書”一般的專業合同,很少有普通客戶能夠讀得懂,所以只能聽信銀行銷售人員的口頭介紹。而銷售人員為了追求業績,誇大産品收益,隱瞞風險,將高風險理財産品推銷給不具備該等級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

  這一幕在電影《奪命金》中有生動的展現:一位銀行職員為了完成推銷某種股票型基金的業績,將這一高風險理財産品向一位用“棺材本”來投資的中老年婦女推銷。並且在了解真相後,她還激勵鼓動:“根據你的風險評估報告,本來你是不能買的,但是我可以幫你。”並將客戶的風險承受等級從“謹慎型”直接提升到“進取型”,最終幫她購買了基金。“現實情況並不比電影裏好多少。”我市某不願具名的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負責銷售理財産品的客戶經理大多按照銷售提成,而高風險的理財産品提成更多,為了完成任務,許多從業者不得不“忽略”客戶的風險等級,甚至主動忽悠客戶購買高風險等級産品。

  而保監會(注:此處是保監會)披露的今年上半年消費者投訴情況顯示,人身險涉嫌保險公司違法違規類投訴中,各類銷售違規2438個,佔違法違規投訴總量的98.31%,其中涉嫌欺詐誤導2197個。保監會稱,欺詐誤導主要反映在銷售人員誇大産品收益、錯誤解釋保險條款、隱瞞投資風險、混淆保險與理財産品的概念、代簽名和代抄錄風險提示語句等。

  新規

  給忽悠套上緊箍咒

  為此,銀監會才表示將在銀行中推行理財産品銷售必須全程錄音錄影的新規。據了解,錄音錄影不僅僅適用於理財産品的銷售,還可以應用在銀行其他的代理産品上。以後去存款卻被忽悠著買了保險,工作人員私售理財産品卻誤導投資者是銀行發行的,這樣的現象將被嚴格約束。尚福林説:“為了清楚地提示風險,要求工作人員不能誤導投資者,要把風險講明確,如果有錄音錄影的過程,就可以記錄下來,實現産品銷售透明公開,切實規範銀行理財産品銷售、投資和經營行為。”

  尚福林表示,這只是推動銀行業理財産品規範化的一部分,銀監會還將要求銀行理財産品做到獨立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範、歸口管理四項要求。也就是説,今後銀行的理財産品將由獨立的部門管理,它的核算、風險等都將與其他業務相隔離,以防範風險的傳染。

  而據記者了解,目前上海等地的銀監局已經試點銷售理財産品全程錄音錄影,文件規定“銀行代理銷售保險産品應嚴格限制在專門區域,不得通過銀行儲蓄櫃檯進行銷售,並對銷售過程進行錄音錄影並妥善保存。”

  提醒

  我市未實施 有錄影並非萬事大吉

  但昨日記者問詢了我市多家銀行後發現,這一新規在我市並未開始實施。至於原因,錄音錄影設備的採購、調試需要時間和成本,成為了最主要的理由。“不過,將來肯定要採用,這是大勢所趨。”上述銀行從業者説目前他們銀行內部已經在討論此事,準備儘快實施。

  但即便如此,他也提醒客戶:有錄音並不意味著客戶可以不看合同盲目簽字。“畢竟合同才是最主要的法律文本,錄音錄影只能作為參考。特別是一些因為模棱兩可的介紹而産生的對風險誤判,很難追求當事人的責任,而這時合同的法律效應便顯現出來了。”“如果銀行工作人員詳盡地詢問了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但因為客戶的虛報而高估了。那麼錄音錄影反而將成為銀行舉證的有利證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