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種新型腸道保護氣囊應用於臨床

  • 發佈時間:2014-09-12 03:32:3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哈爾濱9月11日電 (通訊員衣曉峰 范巧未 記者李麗雲)利用消化內鏡操作技術,經腸道深入腹腔進行手術,堪稱是微創且體表無斑痕的好辦法——但因腸液、糞便所致腹腔感染,又使大多數患者對此新方法望而卻步。9月11日,記者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消化內科主任劉冰熔教授創新設計出一種新型腸道術野保護氣囊首次應用於臨床,成功地避開了腹腔污染的“雷區”,為腸鏡下各種診療技術的開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近年來,隨著消化內鏡診療器械的逐步研發及內鏡操作技術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傳統外科術式正逐漸趨於微創化。經人體自然腔道(如胃、直腸、陰道和膀胱)內鏡手術(NOTES)技術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但隨之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其中,經腸道入路進到腹腔是一條有許多潛在優勢的手術通路,而其存在的問題是:因腸腔內環境的特殊性,即腸腔裏細菌含量大,腸管不斷蠕動,導致操作過程中,可能不斷有腸液、糞便進入手術區域,使大量的細菌經腸壁開口處進入腹腔,繼而引起嚴重的腹腔感染。這一情況使經腸道入路的NOTES手術裹足不前。

  針對這一棘手“攔路虎”,劉冰熔經反覆研究和設計,研製出一種新型腸道術野保護氣囊。這種氣囊取材于醫用高強度橡膠材料,在體外時氣囊縮緊,其內部呈真空。在進行內鏡治療前,把套管式充氣針連接在氣囊上,用內鏡活檢鉗夾住氣囊頭端線圈,將內鏡連帶氣囊一同送入擬放置氣囊位置。之後向氣囊內注入適量空氣,使氣囊達到適當直徑。在氣囊充氣、位置固定後,即可開始施行內鏡下相關診療術式。手術完畢,將氣囊用異物鉗破碎後隨內鏡一同取出即可。

  今年8月底,劉冰熔成功為一名結腸、直腸多發黏膜下腫物病人,施行了氣囊保護下腸鏡下固有肌層剝離腸壁全層切除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無明顯腹痛症狀,亦無腹肌緊張、發熱等腹腔感染徵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