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萬條科學“金點子”網上打擂臺

  • 發佈時間:2014-09-12 03:32:2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呂丹

  官網日均訪問量10000次,累計訪問量200000余次;騰訊微網志粉絲數達到10000人,新浪微網志粉絲數達60000人,累計發佈博文100余條,每條博文的最高閱讀量320000人次以上;形象宣傳片在騰訊視頻貼片播放,累計點擊量2000萬次以上;活動期間,各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活動相關資訊,資訊覆蓋人群達40000余人……

  這樣的一組數字讓你想到了什麼?難道是正在熱播的“某聲音”的網路傳播數據?如果你猜到這裡,那麼恭喜你,你答對了一半。這確實是一組網路傳播的反饋數據,但它屬於一個名叫“2014年全國科普日公眾創新擂臺”(以下簡稱“公眾創新擂臺”)的活動。

  13816多科學金點子 網上海選“接地氣”

  實打實的數據,反映出“公眾創新擂臺”的熱度,讓人不禁發問:這究竟是個怎樣的科普活動,為什麼會如此火爆?

  從2005年開始,每年9月第三個週末前後,全國各地都會被一股股科普的熱浪淹沒,這就是著名的“全國科普日”。越來越豐富有趣的活動,越來越高科技的展品,越來越多的參與人數……都在彰顯著這個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公眾創新擂臺”作為201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由中國科協科普部精心策劃的網路科普品牌活動。比賽沒有轟轟烈烈的開幕式,也沒有大張旗鼓的現場初賽,而是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宣傳方式。線上以大眾傳媒為主要傳播平臺,圍繞“創新新生活、智慧大比拼”活動主題,“全方位、立體式、分批次、全程跟蹤”地開展比賽。線下依託科學表演秀品牌“科學實驗派”,深入到科技場館、學校、社區等地開展多樣化地面活動,聯動宣傳,多方面對公眾創新擂臺賽進行傳播推廣。

  活動首先由各省、市、區科協組織專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分別提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然後集中32個問題公示在活動官網上,由全國公眾集思廣益,提交解決方案。最終各省市從徵集到的所有方案中評選出3—5個優秀方案公示並由全國公眾進行投票,前20名作品將在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現場展示。其中前十名作品將會進入總決賽由選手向觀眾闡述、演示自己的作品,進行終極PK。

  各省提出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大多問題都是貼近當地的生活。比如,福建省作為受颱風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提出“颱風來了,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有哪些”?甘肅則通過官方統計,算出蘭州城區每4人當中就有1人每天要吃一碗拉麵,於是提出“如何提高牛肉拉麵的製作效率”?陜西省的問題是“秦嶺生態環境如何保護”?湖北省的問題是“如何保護金絲猴”等。

  這樣“接地氣”的問題一經發佈就吸引了大批網民關注。從8月8日到8月30日的方案徵集時期,共徵集解決方案13816個,其中文字創意類8964個,實物作品類4852個。

  徵集到的方案中,有可再次利用水收集裝置、蘭州交通大學牛肉拉麵“劑子王(面棒機)”、網際網路多功能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高效節水食品清洗機、綠色果蔬清洗劑、便捷式空氣制水機等惠民裝置與産品,還有能夠全方位減少機動車輛CO、HC、 NOX等有害氣體和微細顆粒物的排放量的生物複合燃油優化劑。現在,活動已進入“金點子”點讚階段,各省市精選出來的問題解決方案,正在迎接廣大網民的投票。

  網友提供的解決方案,有時候其目的並不單純為了科普。例如,生活用水回收裝置的設計者是一位老大爺,這套系統是他幾年前設計製造出來的,幾年的實踐已經驗證了它的實用性。但最初大爺設計這套系統,是為了避免老伴做家務時經常彎腰舀水的辛苦。這樣的點子不僅僅是技術的呈現,更是愛的表達。這樣的科普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真真切切地成了有溫度、有觸感的生活,網路讓這一成果得以傳播,賦予了科普以新的生命力。

  活動執行方負責人表示,今年徵集“點子”的時間很短,很意外能有如此好的效果,如果網民們能夠有更充沛的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呈現。未來,“公眾創新擂臺”將以常態化存在,加上網路在空間上的無限制性,將促使科普進一步走近公眾,讓科普成為生活。

  6.32億網民 為全國科普日帶來新風景

  “公眾創新擂臺”的火爆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現象,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6.9%,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3.4%,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等為特點的資訊技術與科普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科普向現代科普轉變。

  “資訊革命的浪潮中,大數據、自媒體、雲計算、全媒體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傳統的科普方式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科普資訊化則為科學傳播打開一扇新的窗戶。”第21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上,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徐延豪介紹了科普資訊化工作進展。

  當我們通過這扇“新窗”向外眺望,已經能夠看到一些與眾不同的風景。特別是在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上,科學傳播充分運用門戶網站、視頻網站、微信、微網志等多種媒體形式手段,充分體現了“創新我們都參與”的新特色、新變化,可以説是風景這邊獨好。

  這些新特點、新變化充分體現在新增的“網路科普線上活動”中,這一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2014年全國科普日線上”網路平臺(以下簡稱“科普日線上平臺”),運用網際網路、手機、移動終端等手段,採取提前預熱、分階段推送、在科普日期間達到高潮、活動結束後常年駐留的步驟,廣泛發動網民參與全國科普日活動,使全國科普日在網路上呈現出覆蓋全面、輻射全民的態勢。

  “科普日線上平臺”活動包括公眾創新擂臺賽、“今年科普日活動去哪兒”線上活動、全國科普日線上學習宮和青少年網路科學體驗活動4大類、共10個項目的活動。其中,“今年科普日活動去哪兒”也非常值得關注,這個欄目設置在科普日線上平臺之上,以地理資訊形式展現2014年全國各地的科普日活動,網友在登錄網站之後,會看到一幅中國地圖,滑鼠劃過相應省份會改變顏色,點擊進去就可以查看該省在科普日上的主要活動,這種以線上形式呈現的科普日活動指南,更為直觀和方便。

  2014年 中國科普資訊化元年來臨

  科普日的線上活動,只是科普資訊化建設的表現形式之一。按照中國科協正在制訂中的《科普資訊化建設工程的實施方案》,2014年,可以稱之為中國“科普資訊化元年”。從這一年開始,科普資訊化建設工程將全面啟動。順應科普資訊化發展趨勢,全國各省市紛紛抓住機遇,走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探索之路。

  例如,今年5月28日,北京科普資訊化聯盟正式成立,這一聯盟旨在為成員單位提供科普資訊化建設的供求資訊發佈平臺,同時也為相關單位提供傳播和交流的深入服務,致力於通過聯盟的合力,打造一批北京市科普資訊化精品。聯盟中的近30家單位,覆蓋了內容設計、産品研發、渠道建設等各個方面;集合了一批資訊化科普産品的頂層設計及前瞻研究單位,包括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等知名高校;聯合了多家在網路科普傳播建設方面卓有成效的知名網站,包括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千龍網、北青網、果殼網、樂視網等;同時吸引了大量在科普創意研發和傳播內容生産上具有實力的知名企業。

  重慶市科協努力推動科普網路化、資訊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開創了圍繞微網志微信、科普遊戲、網路書屋、網上科普講座的“四位一體”的科普資訊化建設新格局。通過這一新的科普平臺,及時、快速地傳播科普資訊,例如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發生後,第二天就推出“為什麼恐怖分子要發動自殺式襲擊”微信內容,激發公眾探究熱情;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發生後,及時推出“告訴你航空知識六個常識”內容,針對如何避險自救開展科普,實效性、影響力和公眾關注度明顯提升。開展的“防災減災科普網路遊戲闖關活動”和“防災減災科普微信答題活動”吸引了廣大公眾的熱情參與。

  當然,“科普”與“資訊化”全面結成聯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按照正在制訂中的《科普資訊化建設工程的實施方案》構思,中國科協將按照一年基本建成、初見成效,兩年完善提升、效果凸顯,三年體系健全、高效運作的目標,實施科普資訊化建設工程。

  這一工程包括網路科普大超市、網路科普互動空間、科普精準推送服務、搭建科普資訊服務平臺、引導激勵網路科普創作與傳播等,通過政策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科普資訊化建設和運營,促進科普事業與科普産業協調發展,加快科普工作現代化。預計到2020年,科普資訊資源能夠基本滿足公眾需求,科普資訊傳播方式基本滿足公眾泛在獲取的需要,科普資訊技術運用水準顯著提升,科普資訊化支撐體系有效形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