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下外貿競爭新挑戰在哪

  • 發佈時間:2014-09-10 09:57:2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常態”現在成了熱詞,用的人不少。但什麼是“新常態”?“新常態”對各經濟部門意味著什麼?並非人人都很清楚。要而言之,所謂“新常態”也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條件、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基本面已經改變。在此情況下,不僅要對原有的評價體系進行調整,更要改變思維方式,用新思維看待新問題,用新辦法化解新舊矛盾。尤其對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如何駕馭,更是“新常態”繞不過去的話題。

  ——亞夫

  ■201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跨越。但是應該看到,較長時期以來我國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要素投入獲得的經濟比較優勢在新形勢下正在減弱。經濟社會發展轉向新常態,粗放式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原有優勢正在改變,我國對外貿易在出口商品結構、品質、效益、核心技術以及服務貿易等方面面臨不少挑戰。

  ■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等發達國家推行“再工業化”,加劇我國出口産品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壓力,限制我國出口增長;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持續弱化,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訂單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部分勞動密集型産品被別的國家的同類産品替代。此外,隨著我國外貿總量規模的擴大,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愈演愈烈,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從外貿發展趨勢看,多種內外因素決定了保持外貿持續穩定增長仍面臨一些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當務之急是要努力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從追求市場份額、出口規模和數量轉移到提升進出口的品質和效益上來,加快外貿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著力培育外貿新的比較和競爭優勢。

  □梁達

  貨物貿易實現了新跨越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加上國內市場化水準不高,對外貿易無論從規模上看,還是從結構上看都十分落後。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快,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進出口貿易在明顯高於全球水準的穩定增長中不斷實現新的突破,1990年,我國貨物貿易總額在全球的排名為第15位,2000年提高到第8位,2013年成為全球第一,1979-2013年年均增速達16.4%,上升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

  1.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全球貨物貿易規模第一

  改革開放頭1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擴大到1988年的1028億美元。進入90年代規模不斷擴大,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我國加入WTO後,貨物進出口進入高速增長時期,2004年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3年我國貨物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躍上新臺階,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4.2萬億美元,成為對外貿易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橫向比較看,我國對外貿易從1000億美元邁上1萬億美元臺階,只用了16年時間,而美國用了20年,德國用了25年,日本、英國均用了30年;從1萬億美元邁上2萬億美元臺階,我國僅用了3年,美國、德國均用了8年。30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幾乎每4年翻一番,是100多年來首次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發展中國家。

  從出口看,我國貨物出口額由1978年的98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2096億美元,年均增長16.8%,2009年就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我國貨物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0.9%、1990年的1.8%、2000年的3.9%增加到2012年的11.1%。2013年我國貨物出口規模達2.2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GDP總額的24.1%,出口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到1%提高到目前12%左右的水準。

  通過出口,我國一方面實現了現代管理水準、生産製造技術和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實現了充分就業和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據商務部估計,我國對外貿易直接和間接帶動了國內1.8億人就業,居民收入和生活水準得到顯著改善;另一方面,中國出口規模的擴大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世界從中國製造中得到了消費品、生産資料和設備供給的有力保障,獲得了價廉質優、多樣化商品的選擇機會。

  從進口來看,2013年中國購買了其他國家(地區)近2萬億美元的産品,相當於全年GDP的19.6%。通過進口大宗商品和高新産品,一方面滿足了國內消費和生産需要,另一方面為世界各國(地區)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2001-2013年期間,我國進口累計達到13萬億美元,全球貿易新增需求中大約13%來自中國進口增長的貢獻。

  應該看到,201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額比上年增長7.6%,儘管這一增速與改革開放35年來平均16.4%的增長水準相比並不算高,但仍高於同期全球貿易增速(2.1%)5.5個百分點,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市場需求增長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實屬來之不易。

  2.外貿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産品換製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以初級産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結構逐漸改善。1980年,按SITC分類,在我國出口産品中,初級産品和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均為50%,1985-1990年,我國初級産品在出口中所佔的比重由50.5%迅速下降到25.6%,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由49.5%上升到74.4%,實現了由初級産品為主到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2000年以來,初級産品出口比重繼續呈下降趨勢,由2001年的9.9%下降到2013年的4.9%,工業製成品比重由90.1%上升到95.1%。其中,機電産品出口額佔比由44.6%上升到2013年的57.3%,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佔比則由17.5%上升至29.9%。

  與此同時,進口商品構成隨著國力的增強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佔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6%。隨著國內産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的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比重呈明顯下降走勢,2001-2013年這一比重在65.1-83.3%。2013年,初級産品凈進口6468億美元,工業製成品凈出口8103億美元,所佔比重下降到57.3%。

  綜上所述,短短的30多年時間,我國從一個貿易額很小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這一巨大成就不僅對中國躋身世界經濟強國之林産生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也對世界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高貢獻巨大。

  外貿可持續發展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從多因素分析,我國貨物進出口規模雖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出口商品結構、品質、效益、核心技術、單位出口能耗物耗以及服務貿易發展等諸多方面,還面臨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出口商品結構以加工貿易為主

  加工貿易對我國出口創匯、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過高,處在國際貿易分工價值鏈低端,增值率較低,對相關産業帶動性不強,技術外溢效應有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1981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佔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1%,1990年上升到40.9%,1996-2007年均達到50%以上,其中1997年和1998年均達到56.9%,2009年高達48.8%。雖然近年來加工貿易所佔比重出現趨勢性下降,但2013年仍達39%,下降速度仍顯緩慢,表明我國出口的産品仍處在全球産業價值鏈底端的加工組裝環節,這一環節多數屬勞動力密集型,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

  2.資本技術密集型出口比重較低

  如果以初級産品和製成品分類,我國和貿易強國之間的差距並不明顯。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國家初級産品出口比重下降,製成品比重增加,全球貿易結構由初級産品向製成品貿易比重不斷提升的方向變化。2000年以後,一些貿易強國的製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上都高於65%,如2009年世界製成品出口所佔比重為69.8%,高收入國家為69.8%,中等收入國家為58.8%。儘管我國製成品出口比重高於其他發達國家,但相比這下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出口商品中競爭力最強的是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比重偏高,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品國際競爭力較弱,出口比重較低。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工業製成品儘管在出口中佔有較大比重,但主要增長仍然來自於紡織、服裝、鞋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粗加工、低技術、低附加值産品的比重很大,很多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2013年在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傢具以及塑膠製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中,出口總值所佔比重仍高達20.9%。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主要依賴於資源、能源、土地、環境、勞動力等有形要素的投入,而科技、管理、創新等無形要素投入欠缺,主要表現為多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在工業製成品中所佔比重明顯偏低。1995年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占出口總額僅6.8%,1998年為11%,2000年為14.9%,2001-2013年比重為17.5-31.4%,均未超過三成,2013年為29.9%,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比2009年降低1.5個百分點。因此,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産品遠未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主導産品。

  3.外資企業出口占比過高

  30多年來,外資企業逐漸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導力量。1981年我國外資企業出口額佔出口總額比重僅0.1%,1990年為12.6%,1991-2000年所佔份額由16.8%提高到47.9%。我國加入WTO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出現快速增長,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大幅提升,2001-2011年十年間所佔比重均超過50%,其中2005年高達58.3%。近兩年隨著出口增速放緩,出口份額分別為49.9%和47.3%,高於國有企業的12.5%和11.3%,仍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

  4.出口貿易市場集中度過高

  多年來,我國貿易區域趨於多元化,但仍然集中于主要貿易夥伴,出口大部分在亞洲和北美、歐洲,其中亞洲佔50%左右,而北美和歐洲一直佔20%左右。出口大多集中在歐盟、美國、東盟、我國香港等10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這10個國家和地區所佔比重達72.7%。我國出口商品分佈的國家或地區相對集中,對外貿易依存度大,並過度依賴發達國家,容易被他國(地區)牽制或受經濟衝擊的影響,加劇市場風險,導致外貿增長的不穩定性。

  5.出口附加值水準偏低

  2013年儘管我國機電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已達到57.3%和29.9%,但由於産業總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很多商品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高技術産品對外資企業的依賴度較高,缺乏核心競爭力。

  6.服務貿易所佔份額偏小

  伴隨著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服務貿易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服務貿易規模擴張較快,2003年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突破3000億美元,2012年達4706億美元。2006-2012年間,中國服務貿易額佔貿易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之和)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2012年這一比重為10.5%。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在全球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與貨物貿易相比,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還相對滯後。2012年,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佔比僅為5.6%,是貨物貿易所佔比重的一半左右。

  多因素疊加將影響未來外貿增長速度

  當前,世情、國情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各國求發展、求變革的願望更加強烈,圍繞國際市場的爭奪更趨激烈。國內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和結構調整期,科學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要求更加迫切。在這種背景下,全面審視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還有一些方面不能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國內外的一些因素疊加將影響未來外貿增長速度。

  1.出口可持續增長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在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貿易中,我國成為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在頻頻效倣,貿易壁壘層出不窮、花樣翻新,涉及的産業在不斷增多。尤其是在經濟復蘇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對外採取部分關閉國內市場的辦法,想方設法對新興産業領域的跨國投資加以限制,極力扶持本土産業,阻礙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投資活動。

  2.出口比較優勢減弱,將逐漸影響國際競爭力

  由於加工貿易産品和勞動密集型産品在我國出口産品中佔有較大比重,決定了産品在國際上只能以較低價格銷售。而近年來國內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源價格改革等因素導致出口成本大量增加,擠壓了盈利空間,産品提價空間有限,將直接降低出口競爭力。

  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低成本優勢不斷減弱。過去30多年,我國憑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較多的加工貿易訂單,進而在加工貿易下積累了鉅額貿易順差,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起點和核心競爭力之一。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優勢已出現明顯逆轉,抑制了企業擴大再生産和技術研發能力。

  從2009年以來,貨幣工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且增速逐年加快。從2009年至2012年,我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分別達到6.3%、7.5%、9.7%和9.8%。從2003年到2012年,城鎮單位的平均貨幣工資水準從13969元上升到46769元,9年間漲了3.3倍。據統計,2013年全國共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7%;有17個地區制定了工資指導線,基準線普遍在14%左右。由於工資增長和企業承受能力的矛盾,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勞動密集企業的普通員工出現短缺,在東部沿海地區,“招工難”已由前些年的季節性和局部性發展為目前的常態化和普遍性。

  傳統産業向外轉移將會加劇,直接拖累我國進出口增速。勞動密集型産業佔中國出口産品的70%左右,其出口直接關係到對外貿易的增長水準。近年來,由於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中國勞動力成本較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高出3-5倍,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已加快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尤其是外資企業轉移趨勢明顯。2010-2013年,在我國對日本出口逐漸下降的同時,東南亞國家對日本出口增速則達到30%左右。

  人口結構變化對外貿持續增長的約束力將逐漸顯現。改革開放以來,在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的推動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巨大能量在加工製造業中得到有效釋放,成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劑,推動了連續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近年來我國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供求關係出現變化,主要表現為勞動力人口減少,頻繁出現“民工荒”、“招工難”等現象。

  2013年末,我國大陸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195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773萬人,佔總人口的67.6%,比上年末下降1.6百分點,勞動力人口已連續兩年呈下降趨勢。與此同時,老年人口的比重繼續攀升。2013年末我國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9%,比上年末提高0.6個百分點。人口結構的變化形成了對勞動力供給的約束,對外貿易傳統的成本與價格優勢逐漸弱化,部分出口産品市場份額被周邊低成本國家侵蝕。

  從中長期趨勢看,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減少,外貿難以再現前些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長。從國際競爭力看,與以往相比,出口型勞動密集産業對華轉移已大大減速,有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將企業轉移到其他勞動成本更低的國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進入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國際市場,在我國具有傳統優勢的領域展開競爭。從數據分析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初級産品、資源類産品的競爭優勢已有所惡化,低技術製成品的競爭優勢相對減弱。

  杉,影響未來外貿走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受到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融資成本、環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約束,在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未來外貿企業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但從總體看,未來我國外貿發展條件總體向好的因素多於不利因素。在鞏固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傳統優勢外,高鐵、火電、裝備製造等高技術産業有望成為拉動出口的新增長點。

  多措並舉,著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通過多因素分析,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我國對外貿易既面臨著與發達國家的競爭,也面臨著與發展中國家的競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穩定外貿持續增長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問題,還涉及提升國民經濟整體實力和加快産業結構升級等,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外貿可持續較快增長。

  1.加強政策引導,促進産業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制定新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産業,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實現轉變出口增長模式,提高出口産品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加速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大力引進先進的生産技術,加快高技術産品的開發,從生産加工環節向産品研發、設計、品牌推廣等高附加值等環節延伸産業鏈。

  2.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大力提質增效

  進一步通過減少對外貿企業的審批環節,清理不必要稅費,降低企業行政費用支出等,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同時,要充分發揮“走出去”對出口的帶動作用,拓展企業出口途徑,繞開各種貿易保護障礙,降低企業負擔。鼓勵企業以參股、控股、並購等形式參與境外投資,結合能源開發、資源整合、戰略投資等重大項目,以出口信貸、對外援助等手段,帶動中國機械設備、機電産品以及消費品出口。

  3.提高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要著眼長遠,充分利用市場環境趨緊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大力培育自主品牌,重視行銷網路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援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要大力改革國有大型企業,增強其創新動力,將其改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4.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要加強服務市場的開發,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貿易強國的必備條件。為此,我國要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不斷對現有服務産業進行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力爭早日與國際市場接軌,加強服務出口,大力提高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5.進一步完善進口促進戰略

  要繼續做好資源性産品的進口工作,通過進口貼息和貸款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産品的進口;擴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技術設備進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水準;要適當降低國內稀缺的高檔消費産品的進口關稅,以進口拉動消費增長。(梁達)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