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後青奧,南京發展不可限量

  • 發佈時間:2014-09-09 06:01:24  來源: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A1版)驚嘆于南京打造這場世界級體育盛會的實力和底蘊。

  讓人們驚艷的不僅僅是開幕式。整個青奧會期間,南京所展現的歷史文化和自然山川,尤其是為青奧打造的幾張文化名片,都讓海內外嘉賓和遊客驚艷驚嘆:經歷600年風雨的明城墻,每天吸引數萬遊客和大批青奧嘉賓登城漫步,徜徉在最美山水城林間;濱江風光帶,吸引大批遊人和市民一路騎行飽覽大江風光;最新打造開放的六朝博物館、科舉博物館和湯山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每天吸引上萬人前往品味歷史、精讀南京……

  當十朝都會的厚重歷史文化,通過這些城市文化名片展現出來,不僅是外地遊客,就是南京本地人,也為城市的魅力而傾倒。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在南京住了30年,他説:“今年的南京讓我特別喜歡。這不僅因為青奧讓南京更加美麗乾淨,更是因為這座城市隨處透出的名士精神和古都文化。大約2年前,我向一名美聯社記者介紹南京時,對方表示對南京完全不了解。當時我告訴對方,在中國將來能夠代表思想和文化崛起的城市,非南京莫屬。”

  孟莎美在那篇文章的最後説,“我毫不懷疑南京的未來價值。我唯一的希望,是這個歷史名城,在越來越國際化的同時,不妥協自己的身份感。南京不要變成第二個上海,她要永遠是一個有城墻、雲錦和石頭的國際化中國美女,唯其如此,她才是獨一無二的南京。”

  這是外界對南京保持文化自信的期待,也正是後青奧時代南京人努力的方向——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色,同時挖掘資源,打造更多的城市文化名片,以此來彰顯南京的城市魅力,形成獨特的城市吸引力。在這方面,南京還有大量的事要做。

  建立機制長效管理

  用治理“新常態”留住城市好環境

  剛剛過去的“青奧月”,人們驚喜于城市環境的乾淨美麗,驚喜于近年來最好的空氣——整個8月份連續26天空氣品質優良,其中9天還是“森呼吸”。

  這樣的好環境得來殊為不易。

  今年4月份開始,一場力度空前的“大幹一百天、環境大掃除”城市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充分調動了街道、部門乃至全體市民的力量,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直面違建、河流污染、佔道經營、無序停車等難題,城市面貌變化明顯,各界讚譽不斷。

  青奧會期間的空氣品質管控更是嚴格:自7月15日起,全市工地停工;自8月1日起,190家重點企業停産限産,保障空氣品質。

  後青奧時代,如何讓這種突擊的成果得以鞏固?這對政府部門建立機制的能力、依法治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8月29日,青奧會閉幕的次日,南京市委常委會就召開會議,再次啟動了“再幹200天,環境再提升,管理見長效”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提出建立“後青奧”城市建設管理“新常態”,加快城市管理方式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

  傳統管理是單向的,更剛性,強調行政命令,而現代治理則更重視公眾的參與和監督,更寬容地接受創新的商業模式,更包容地吸納新的技術手段,既強調令行禁止,又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和可持續性——南京正是在沿著這一方向不斷探索。

  在前不久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建立健全全市管理長效機制的意見》中,特別突出城市管理手段的法治化、機制的市場化、服務的標準化、過程的社會化、技術的現代化,以這樣的組合拳實現長效管理,踐行現代治理的理念。

  青奧會剛剛結束,《南京市城市建築物、公共設施、道路容貌管理規定》就率先推出,對相關的管理再規範再細化。今後我市還將進一步完善依法管理機制,加快城市環境衛生管理、行政綜合執法、市政設施綜合養護管理、城市容貌整潔等方面的立法和修訂進程,確保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百天行動中,南京對城市的管理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要想鞏固這些成果,未來再幹200天不是簡單重復,而是要將突擊的行動變成長效的作為,使傳統的管理方式變成現代治理的實踐。”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説,這是籌辦青奧會留給南京的財富,其影響不在於一時的變化,而在於通過不斷探索實踐,使現代治理成為城市管理的新常態,這將讓生活其中的人們受益良多。

  國際舞臺完美表現

  城市知名度助力招商引資引智

  青奧是一個國際化的大舞臺。不僅有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青奧運動員和嘉賓,還有來自600多家媒體的3000多名記者雲集,這樣的城市品牌推廣機會,南京期盼已久。

  南京也抓住了這樣的機遇。

  青奧在全球引起了廣泛關注。統計顯示,有315家境內外媒體現場報道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盛況;OBS現場直播的時長超過1700小時,視頻瀏覽量158.3萬人次,覆蓋206個國家和地區;新浪微網志平臺與青奧有關的話題總閱讀量超過了6億次,參與討論的微網志數突破62萬條;境外社交媒體臉譜(Facebook)的粉絲數為40多萬人次、推特(Twitter)粉絲數近2萬人次;8月10日以來,境內傳統媒體報道約4700篇,網路媒體報道(轉載)量達4萬篇以上;境外傳統媒體新聞發稿及轉載量約500篇,總瀏覽超2億人次;境外網路媒體新聞發稿及轉載量超過3000篇,總瀏覽人數近30億人次。

  在關注青奧會賽事的同時,很多記者將採訪的鏡頭對準了南京城和南京人。

  香港南華早報一位記者説,南京市民每個人都很願意用各種形式來幫助參賽的運動員和記者,他在寫報道時,特別突出了南京人熱情好客的個性。

  來自南非的記者韋塞爾説,南京這座城市比香港、上海等超大型城市更加適合生活,所以他在發佈比賽消息之外,還講了不少南京的基礎設施以及美麗的風景。

  巴西記者安迪説,巴西人對南京的了解非常少,所以他此次采寫了一些關於南京文化、美食方面的消息,當地讀者很歡迎,因為這是他們所好奇的。

  通過這次盛會,南京的美被不同國家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深度挖掘。他們來了,帶著好奇和期待;他們離開了,帶著美麗而溫暖的南京故事,與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分享。

  長久以來,很多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的國際化缺乏足夠的自信。大上海的虹吸效應,使得南京在吸引高端國際投資和人才方面經常會相形見絀;由於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不算高,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南京所能吸引的境外遊客數量也無法與一線城市比肩……

  青奧會給了南京走上國際舞臺的機會,也給了南京人前所未有的自信。

  “青奧會對於南京國際知名度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這種提升,一定會讓我們在今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上受益,會在城市對外招商引資、吸引人才、對外貿易等方面,長久地發揮正面積極的影響。”市投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另一個令人振奮的統計數據是:青奧期間,南京的遊客達到300萬人次。在有些景點,很多時段境外遊客的比重高達三分之一。市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説,南京國際知名度的提升,將為南京旅遊産業帶來強勁的發展後勁。

  全球視野國際標準

  青奧鍛造人才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

  回首青奧4年籌辦歷程,一批80後人才通過公開選拔,進入青奧組委,擔任部門助理;數百位基層工作人員從南京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抽調出來,加盟青奧籌備工作。這樣一個完全按照國際標準來組織的大型賽事,對這支隊伍的鍛鍊是前所未有的。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在青奧會期間作客央視《對話》欄目時説:“青奧為南京的可持續發展鍛造了一支幹事創業的骨幹力量。”

  趙偉是青奧組委主媒體中心的語言服務副經理。他和他的團隊一直負責各類新聞素材稿、官方網站的圖片和文字、場館標識乃至菜譜、交通資訊等材料的翻譯和審核。他的青奧郵箱裏一天最多收到過600多封郵件,都是需要翻譯的材料。青奧會賽時期間,他帶著志願者為國內外記者提供各種語言服務,得到了記者們的高度認可。

  正是看中這群年輕人在保障青奧會過程中的優異表現,9月5日,南京青奧組委人力資源部、市高層管理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聯合舉辦的南京青奧組委人才推介活動上,有78家企業帶著有吸引力的崗位前來招才納賢。當天前來應聘的姚子淳説:“在青奧組委,因為人少事多,大家都是多面手,對外協調、綜合事務處理等我都駕輕就熟,感覺經歷一個青奧會,自己也升值了。”

  在青奧組委媒體運作部副部長張建軍看來,青奧組委推介的人才廣受歡迎是必然的。“青奧會歷練出了一支有國際化思維、懂國際化運作,能夠精細化管理和執行的隊伍,這批年輕人堪當重任,將是南京後青奧發展極為寶貴的一筆財富。”他説。

  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程驊教授説,這批作風乾練、熟悉國際慣例的人才,將成為南京深化改革以及經濟建設、城市建設、改善民生的中堅力量,也為今後南京辦國際性重大賽事、在國際舞臺上唱大戲奠定了人才基礎。

  百年前的1910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舉辦,南京因此被視為“中國奧運夢開始的地方”。

  百年後的今天,南京通過舉辦青奧會,站上了發展的歷史性新起點。

  孫中山先生當年在《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南京之前途不可限量。”隨著青奧精神內化為南京的城市之魂,它將演變為南京長久受益、真正無價的財富,積蓄為後青奧時代城市發展“不可限量”的爆發力。

  本報記者 張小川 趙子慧 王馨 顧紅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