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新“芽”
- 發佈時間:2014-09-08 19:34:56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內蒙古呼倫貝爾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遼闊的草原,但草原深處的大興安嶺林區也是這裡引以為傲的名片。幾十年來,從“伐木者”到“栽樹人”,管理這片森林的內蒙古森工集團演繹了一段老國企的新故事。
推進轉型生態建設産業化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生態主體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里,這裡是黑龍江、嫩江的主要水源涵養地,其生態系統維繫著呼倫貝爾草原和松嫩平原東北糧食主産區的生態安全。
作為內蒙古大興安嶺保護管理的主體——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1952年設立,之後隸屬關係和體制幾經變遷。1995年在林管局的基礎上組建內蒙古森工集團,形成了目前“一套機構、兩項職能”的管理模式,即同時承擔著生態保護建設的林業事業職能和森工企業的生産經營職能。集團現有企事業單位45家,包括航空護林、森調規劃、紙漿、外貿、科研、旅遊、房地産等。區域內有涉林人口100余萬,林業職工近20萬人。
自2008年啟動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實現了由木材生産為主向生態保護為主的轉變,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活力被激發,活立木總蓄積增加了6258萬立方米,森林面積增加了9.5萬公頃。“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內蒙古森工集團董事長張學勤説。近幾年來,企業按照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逐步形成以生態旅遊、綠色林特産品加工為主的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經濟格局。
夯基固本增強護林科技含量
內蒙古根河林業局208管護站曾是生産主伐小工隊,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如今管護站實現了由“砍樹”向“看樹”的轉變。
根據生態主體功能區面積大、人口多、管理難的實際情況,根河林業局局長高希明説,林業局確定了9個重點火險區,建立森林防火資訊化管理體系,依託谷歌地圖軟體平臺,研發繪製“電子沙盤”防火地理資訊系統,圍繞一個地形進行360度視角查看,清晰地瀏覽火場周圍地形地貌,建立識別最快速、方案最完備的防火體系。
資訊化推動了防火護林的專業化,截至2014年7月,根河林業局連續6年實現了“不發生一起人為火情”的目標。多年來,森林受害率不突破0.2‰,林火當日撲滅率為百分之百。目前根河森林總蓄積量5014.92萬立方米,覆蓋率達到83.62%。
延伸産業鏈促企業轉型
從“砍樹人”到“種樹人”,是內蒙古阿裏河森工林業人身份的最大轉變。林業局把珍貴樹種培育作為轉變林業發展理念和林業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水曲柳15畝、紅松5畝、西伯利亞紅松45畝的多樣化種植。
由於食用菌栽培的原料來自木材剩餘物,林區在轉型中統籌用好伐區剩餘物和貯木場造材剩餘物,將剩餘物“吃幹榨凈”,把食用菌確定為職工脫貧致富的重點來抓,參與承包的職工家庭收入已超過10萬元。
森工集團還積極進行品牌建設,打造出“中國冷極”“諾敏山”等知名品牌,産品包括藍莓、食用菌、榛子等林産品,通過實體銷售和網路電商的模式將産品推向全國。
旅遊業也是內蒙古森工集團轉型的重要抓手,林業人王博義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模範導遊員”稱號,他所在的內蒙古大興安嶺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年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旅遊綜合收入超億元。
張學勤説,在轉型的路上,內蒙古森工集團將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發揮國有林區的主體作用,努力打造祖國北疆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風景線。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