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糧食高産又環保
- 發佈時間:2014-09-06 01:31:0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范建 王怡 通訊員聞靜超)當全球農業面臨糧食增産明顯趨緩及資源環境代價增高的雙重挑戰,我國糧食生産資源環境代價有多大?未來增産能否以更低資源環境付出來實現?我國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到2030年,只要中國農業在保持2012年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實現該成果目標産量水準的80%,就能保證直接的口糧消費,也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飼料糧需求。同時還能減少活性氮損失30%、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1%。
9月4日,《自然》雜誌(Nature)首次發表中國農大研究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中科院及西北農大、南京農大等18個單位33名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以更低的環境代價獲得更高的作物産量》成果。中國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陳新平教授、崔振嶺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張福鎖教授為通訊作者。
過去5年,科技人員在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主産區實施共計153個點/年的田間試驗,以大樣本田間實證研究回答了未來糧食增産的潛力及資源環境代價。研究發現,科技人員創立的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可使水稻、小麥、玉米單産平均分別達到8.5、8.9、14.2噸/公頃,實現最高産量的97%—99%,這一産量與國際當前生産水準最高區域相當。研究表明,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在大幅增産的同時,還能大幅提高氮肥效率,使環境代價大幅度降低。
《自然》雜誌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博士表示,具有開拓性的這一農業科學研究,對於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好消息,展現了中國農業科研團隊具有全球意義的成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