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系列解讀(二)——為什麼要開展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 發佈時間:2014-09-05 09:2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推進農産品市場化改革,陸續放開了大部分農産品價格,2004年全面放開了糧食市場和價格。放開農産品價格後,為保護農民利益,穩定農業生産,2004年以來,國家對主産區稻穀、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2007年以來,先後對主産區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實行臨時收儲政策。當主産區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格或臨時收儲價格時,由國家指定企業直接入市收購,引導市場價格回升。

  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以來,國內糧食價格穩步上升,棉花、油料、食糖價格總體高位運作,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種植積極性,保持了主要農産品生産基本穩定,糧食産量實現“十連增”,農民收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為穩定物價總水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將國家對農民的補貼包含在價格之中,是一種“價補合一”的直接價格支援政策。這種政策能夠有效實施的前提條件是國內市場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近兩年來,一方面,國際市場農産品價格大幅走低;另一方面,國內主要農産品價格在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支撐下高位運作,國內價格由以往低於國際市場轉為高於進口成本。由於上述前提條件的變化,實施直接價格支援政策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産業鏈長、受國際市場影響大的棉花、大豆等農産品矛盾突出。2013年,我國棉花、大豆臨時收儲價格分別為每噸20400元和4600元,而進口完稅成本分別約為每噸15580元和4060元,比國內臨時收儲價格分別低4420元和540元。由於國內價格大幅高於進口成本,市場主體不願入市收購,國家收儲壓力急劇增加,棉花收儲量超過總産量的90%,上下游價格關係扭曲,市場活力減弱,不利於整個産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

  開展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探索推進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價格形成交由市場決定,以促進産業上下游協調發展。一是政府不干預市場價格,企業按市場價格收購,有利於恢複國內産業的市場活力,提高國內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將政府對生産者的補貼方式由包含在價格中的“暗補”變為直接支付的“明補”,讓生産者明明白白得到政府補貼,這有利於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補貼效率。三是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生産結構的作用,有利於使效率高、競爭力強的生産者脫穎而出,提高農業生産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激勵農業技術進步,控制生産成本。

  當然,開展目標價格試點也會對一些企業帶來挑戰。如臨時收儲期間,軋花廠收購加工的棉花可以直接賣給國家,旱澇保收,不需要承擔市場風險,但在新的形勢下,這些企業需要直接面向市場,自行尋找下游用戶並承擔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但這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正常情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