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水塔”築屏障
- 發佈時間:2014-09-03 04:59:5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古絲綢之路途經青海,形成赫赫有名的“青海道”。
青海具有無可替代的中國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地位。制定青海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離不開這一基本省情。青海還是穩藏固疆的戰略通道。
青海正努力把自身打造成新絲綢之路的綠色通道、戰略基地和重要節點,使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青海向西開放的主陣地和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1 絲綢之路重要節點
從地理位置和在古絲綢之路中的地位來看,青海是貫穿南北絲綢之路大通道的橋梁和紐帶,更是中國連通南亞國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
翻開歷史,古絲綢之路途經青海,形成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又稱南絲綢之路。“青海道”分3路,北路出西寧向西北行,渡大通河,越祁連山,進入甘肅;中路出西寧經青海湖北岸,沿柴達木盆地北緣至大柴旦,北上經當金口至敦煌;南路自西寧過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柴達木盆地南緣,經都蘭、格爾木,西出阿爾金山至新疆若羌。中路和南路均橫穿青海省全境,出省境後經河西走廊與新疆的絲綢之路合併。漢武帝時,張騫第一次通西域,就取道柴達木盆地返回。“青海道”是絲綢之路最繁榮的幹道之一。
打開今天的地圖,可見青海省境內的公路、鐵路網正是沿著古絲綢之路的印記展開,青海是絲綢之路在我國西部的通道和連接東西南北的樞紐。從地緣上看,青海南連川藏、西接新疆、東跨甘肅而接中原,具有向西開放的重要節點和“東聯西出、西來東去”轉机區的區位優勢。
把青海放到全國大局看,能為中國奉獻什麼?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青海,具有無可替代的中國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地位。
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張重要名片。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水面面積4372.94平方公里。青海湖流域包括40多條河流,土地總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集中了全省80%的人口和50%的GDP。青海湖對青海乃至西北地區都發揮著重要的生態調節作用。假如沒有青海湖,青海將成為遠端傳輸最主要的沙塵源,沙塵暴將越過青海湖,直接攻襲西寧、蘭州、銀川,甚至西安。新絲路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青海以自己獨有的生態優勢,正在做出貢獻。
青海是多民族地區,除漢族外,還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個少數民族,總人口577.79萬,少數民族人口270多萬,佔總人口的47%,民族自治區域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8%。新中國建立後,青海樹起一面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光輝旗幟。青海西北臨新疆,西南接西藏,長期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使青海成為穩藏固疆的戰略通道。
多民族聚集賦予了青海又一獨特優勢,那就是與中亞國家和阿拉伯世界具有天然的人脈情緣和文化紐帶。青海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一方面扶持發展特色民族産業,一方面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擴大與西域各國的商貿往來,為古老絲綢之路增添濃重的時代色彩。
青海有著獨特的優勢,也存在明顯制約因素。
青海雖然人口總量不大,但脆弱的生態系統使人口承載能力已趨極限,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青海每人平均耕地不足1.5畝,耕地綜合産出率是全國平均水準的46%。
從資源總量上來講,青海位居全國前列,但由於高寒缺氧,開發成本高,遠離終端消費,運輸成本也高。青海缺乏前沿高端技術,難以延伸産業鏈。特別是由於我國沒有健全的礦産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資源優勢不能轉換為經濟優勢,存在“富庶的貧困”現象。
近10多年來,青海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準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還在不斷拉大。2013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全國第二十四位降至第三十位;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全國第二十五位降至第三十位。
如何充分運用好青海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更好地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青海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2 體量不大特色鮮明
青海經濟體量不大,但創造的社會綜合價值巨大。走出單純以GDP論英雄的評價體系,我們對青海才能有全面的認識和判斷
青海省經濟近年來健康穩定發展,2013年,地區生産總值2101.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8%,增速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列第九位。財政支出和社會融資均過千億元。固定資産投資也突破2000億元,對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辯證地看待青海經濟,可以得出一小一大的結論。小,是説青海省經濟總量不大。2013年,青海省GDP只佔全國的0.36%,財政收入佔全國的0.28%。但是,評價青海僅僅看這些數字是不夠的。青海在生態方面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無法用簡單的GDP數據來衡量。青海作為三江源頭,又是國家重要的綠色屏障,全省大部分地區是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産業承載能力有限。這種獨特的省情,決定了青海經濟體量不大,但它創造的社會綜合價值卻是無比巨大的。只有走出單純以GDP論英雄的評價體系,我們對青海的發展狀況才能有全面的認識和判斷。
青海經濟體量不大,但特色鮮明。農業方面,高原現代農牧業加快發展。青海建立起油菜、馬鈴薯、蠶豆、蔬菜、中藥材、特色水果、牛羊肉、奶牛、毛絨、飼草料等10大特色優勢産業基地,集中打造以航線站點、旅遊景點、重要城鎮節點為中心的特色農牧業産業園區,形成向東承接産業轉移、向西擴大外向交流的全新農牧業格局。
工業方面,轉型升級持續推進。青海先後設立了以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格爾木經濟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為重點的西寧橋頭經濟開發區和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3大工業園區加快向集群化、規模化和迴圈型發展。
應該説,柴達木盆地的迴圈經濟,以及以格爾木為中心的大交通格局的提升,是青海經濟的兩大亮點。
柴達木盆地是一個“聚寶盆”,已累計發現86種礦産,如此高的富集度十分罕見。為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這裡建起國家級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是全國面積最大的迴圈經濟試驗區,目前已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化工、冶金、新能源、特色生物資源6大迴圈産業體系。
青海具有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建設這一機遇,青海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建承東啟西、北聯南拓的綜合運輸通道,擴大運輸能力,形成“一橫三縱”綜合運輸通道佈局,完善內部綜合交通網路,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周邊區域交通順暢連接,充分發揮青海連接歐亞大陸橋戰略通道和溝通我國西北、西南交通樞紐的作用。
具體説,未來將打通東西橫向通道,完善青藏鐵路、國家高速G6(北京至拉薩)、國道G109(北京至拉薩)等貫穿青海全省的橫向通道。構建東部縱向通道,主要建成蘭新鐵路第二雙線;中部縱向通道,主要建成敦煌至格爾木鐵路;西部縱向通道,主要建成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德令哈經香日德至久治高速公路。
航空方面,將加快“一主八輔”機場建設,佈局絲綢之路航空驛站。構建以西寧機場為中心、格爾木機場為次中心,輻射高原、加密省內、通達全國、連接國際的青海機場航線網路。開通格爾木與新疆、甘肅、西藏相關地區的航線,使格爾木機場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航空口岸。
現代版“青海道”令人期待。這是一個以西寧、格爾木為樞紐,由蘭青鐵路及青藏鐵路、京藏高速青海段為骨架,以航空、管道為輔的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
3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作出了“生態立省”的戰略選擇。走出一條資源富集、生態脆弱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新路子,是青海最重要的發展課題
築牢生態屏障,是青海的首要任務。
青海是主要河流水源涵養地。南部的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億立方米。北部的祁連山、青海湖對我國西北地區有重要的生態調節作用。因此,青海是亞洲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啟動區,也是全國乃至東南亞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按照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部署,全面加強了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制定與實施了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各領域,做好治山治水大文章。
青海已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投資75億元、歷時8年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青海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啟動祁連山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湟水流域百萬畝造林、沙化土地封禁等工程,加快青海湖流域及周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柴達木盆地和東部黃土高原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前期工作。
湟水河流域污染防治深入推進,水質達到國控標準,正在由單一污染防治向集污染治理、生態修復、防洪泄洪和休閒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治理轉變。
青海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把生態立省理念推向社會的各個層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科學有序劃定生態紅線,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嚴格控制青南、環湖等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強度。
在青海,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全面落實,禁牧減畜任務完成。青海在西部率先開展生態補償碳交易,探索了生態補償的新路徑,同時嘗試建立有利於促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核算體系。
4 展現高原文化魅力
文旅結合,依託沿線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青海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高原旅遊名省
青海湖、三江源、可可西裏等獨特的旅遊資源,為加強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撐。青海可深入挖掘絲綢之路旅遊的內涵,將它與唐蕃古道、茶馬古道有機融合,利用高原自然生態、民俗風情、文化遺址、遺跡及古建築等歷史文化資源,重點開發觀光、科考、探險等主題旅遊項目。
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應進一步發揮,推動絲綢之路民族風情、尋根問祖、高原探險等特色旅遊業發展。要充分發揮青海回族、撒拉族善於經商、信仰伊斯蘭教的文化特點,加強與中亞國家的人文交往。
文化、旅遊、商貿融合發展,使青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充滿希望。以旅遊為例,過去的一年呈井噴式增長,總收入增長28.1%,省外遊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以文化搭臺,青海正迎來更多商機,青洽會、環青海湖自行車賽、藏毯國際展覽會、清真食品展等重大活動,擴大了青海省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而專業化、國際化水準的明顯提升,也增強了青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有專家建議,青海全省未來可打造為世界生態公園,以現代特色農業和跨境旅遊業協同發展,形成貿易、投資、製造、流通、旅遊全方位協同帶動的綜合經濟發展模式。
5 提升對外貿易水準
青海要建設重要的資源能源戰略基地,任重而道遠。青海經濟仍應緊緊圍繞“迴圈”和“特色”兩大主題做文章
青海要建設重要的資源能源戰略基地,任重而道遠。首先,要建立穩定可靠的國家西部能源戰略儲備基地和能源通道,建設格爾木─哈密油氣管道,形成西接中亞、西亞、南亞國家和地區的油氣能源資源安全大通道;加快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建成千萬噸級油氣生産基地;構建石化産業鏈和區域性石化基地;打造電力絲綢之路,建設新疆至青海海西、海南至華中、華南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加速青海太陽能、風能發展,建設國家太陽能發電基地;強化能源資源保障,堅持水光火並舉、電源電網同步,總體實現國家電網全覆蓋。
青海經濟還應繼續緊緊圍繞“迴圈”和“特色”這兩大主題做文章。青海鹽湖化工、裝備製造、有色金屬等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力度在繼續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在崛起。特色優勢産業方面,食品飲料、特色紡織、生物製品等輕工業發展前景看好。促進蟲草、玉石、藏毯、唐卡等獨特資源和産品高端化、基地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正在制定完善。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中亞各國在尋找交通、郵電、紡織、食品、制藥、化工、農産品加工、消費品生産、機械製造等行業的投資。特別是他們急需在農業、沙漠治理、太陽能、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合作,青海省恰恰在這些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當地正在梳理自己的相對優勢,尋找合作基礎。
提升對外貿易便利化水準,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內外産業分工的重要之舉,將推動青海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特色産業轉移承載區。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爭取設立綜合保稅區。設立青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專項基金,加快跨境電子商務建設和跨境電子商務檢驗檢疫資訊化建設,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
二是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規劃建設西寧、海東、海西3大物流園區,完善公鐵航物流設施,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現代物流體系。
三是加速輕工業生産加工基地建設,著力打造高原名優特綠色産品的集散地,加快建設面向國際市場的民族産品加工基地;建設一批面向中亞地區的藏毯、穆斯林民族服飾、清真綠色食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藏文化等省級出口基地;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設立“青海精品之窗”和青海特色産品展示中心;不斷建立和完善國際行銷網路,開拓中亞、南亞和中巴經濟走廊所涉及的新興市場,推進國際市場多元化。
四是借助展會平臺,大力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借助青洽會、環湖賽、藏毯展、清食展等重要文化商貿體育活動平臺,吸引絲綢之路沿線客商走進青海。
(採訪組成員:李洪波 王曉雄 馬玉宏 祝惠春 劉 亮 石 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