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新、走得穩、走得好
- 發佈時間:2014-09-01 06:53:0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28日,在綠意蔥蘢的北京市海澱區北塢公園,北塢村村民郭桂英正和鄰居們乘涼閒聊。一條馬路之隔,就是嶄新的北塢新村,一幢幢六層小樓整齊排列,不時有村民乘坐電梯上上下下,環境靜謐而舒心。
“過去可不是這個模樣啊!村裏私搭亂建,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好多村民待不下去了就到城裏租房子住。”郭桂英告訴記者:“現在可好了,住上了乾乾淨淨的回遷樓,還分了三套房,兩套讓政府拿去出租,俺什麼心也不操。去城裏租房住的鄰居也都搬回來了,還是這裡可心!”
北塢村之變,是北京市海澱區創新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一個小縮影。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海澱區紮實試點,積極探索“政府支援、資源統籌、鎮村主導、農民主體”的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整治改造模式,蹚出了一條走得新、走得穩、走得好的城鄉一體化路子。
從“要拆我”變成“我要改”
一直以來,城市化建設主要依靠商業開發徵地、國有建設項目徵地來帶動。這種“項目”帶動模式,有利有弊。利,是快,城市形象面貌短期變化大;弊,是只顧項目自身,不管城市整體和長遠。這種以項目為主導的“碎片化”規劃模式長期開展,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邊角地”,導致區域流動人口持續增多,違章違法建設高發,社會公共服務壓力驟增,城市治理難度越來越大。
在海澱區委區政府看來,面對發展困擾的倒逼,改,阻力很大;但不改,以後更沒有機會,必須迎難而上,努力走出一條城鄉一體化改造的新路徑。
為破解這一難題,海澱區在深入總結北塢村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了“政府支援、資源統籌、鎮村主導、農民主體”的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整治改造模式,並同步推進村莊城市化、集體經濟産業化和園區建設高端化。
有著400年曆史的玲瓏塔,享譽京城。可玲瓏塔下的一條玲瓏巷,卻是遠近聞名、臟亂差的城中村。由於空間有限、人口稠密,資金難以平衡、利益難以協調,這改造開發一等就是19年。
時間到了2013年12月,玲瓏巷動起來了,而且搬遷騰退得很快。在這裡住了近60年的65歲老人趙山告訴記者,“現在的政策好,村民説了算,也不擔心拆遷後怎麼過日子的問題了。過去讓我們拆,都硬扛著,現在政府不用費心動員,村民都搶著趕緊拆!”
在改造過程中,海澱區要求鎮政府積極引導村民民主決策,重大事項提交鎮人代會討論。按照村民自治原則,由村民代表自主研究確定騰退方案,實現了自主管理、自主騰退、自主發展,並由鎮村成立項目建設公司,按照“零盈利、全封閉”方式運作,確保資金全部投入到改造中,將最大利益留給村民。在土地利用上,讓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安置房項目建設主體,預留出集體産業建設用地,為村民上樓後提供可持續的收入保障。
在玲瓏巷改造上,海澱區還充分發揮了資源統籌的作用。海澱區區長孫文鍇介紹説,玉淵潭地區的五路居和玲瓏巷改造,如果按照單個項目運作,由於老舊住宅集中、代徵道路和綠地負擔重,資金實在難以平衡。經過反覆斟酌,海澱區決定將玲瓏巷及五路居項目作為一個綜合整治項目統籌考慮,將五路居地區統一規劃為回遷安置用地,用於安置玲瓏巷及五路居當地居民;將玲瓏巷地區調整為以産業為主的混合用地,形成新的産業園區。
“協作規劃”接地氣
首都的北部門戶,八達嶺高速進京方向有一個規模超過“蟻族村”唐家嶺的城中村——雙泉堡。2002年,這個地區被規劃為八達嶺高速楔形綠地,因為只關注了綠化重點工程,沒有綜合考慮當地的民生、發展問題,這一地區很快成為一個巨大的城中村,當地200多戶村民吃起了“瓦片”,外來人口高達7萬人,私搭亂建成風,環境持續惡化,管理難以為繼。
2013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和海澱區開始協作,從經濟社會各方面考慮規劃該區域。先是積極推進城中村拆遷騰退,對村民進行就地安置,同時規劃建設小月河科技園,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確保了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建所副所長杜寶東告訴記者,協作規劃是海澱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創新實踐。他解釋説,協作規劃,就是“多方參與、利益整合、上下互動、動態監控、專業把關、科學統籌”。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傳統的規劃基本上是自上而下,閉門規劃,紙上規劃;而海澱區創新的協作規劃,則是變傳統規劃的自上而下為上下互動,變政府主導為多方參與,變靜態目標為動態維護,使城鄉規劃主動參與到城市治理中去。
目前在海澱區,規劃師已經不再單純坐在辦公室畫圖,而是責任規劃師駐村服務,村民委員會、市政、城建、綠化、文物等各相關方共同參與。這一協作規劃新模式,其作用是把過去的一次“破壞性”拆遷變成融合了各方訴求的建設性改造,增強了村莊可持續發展能力。
集體強了村民富了
從海澱區玉淵潭農工商總公司辦公樓往下望去,玲瓏巷地區已拆遷平整完畢,今後隨著一棟棟高端寫字樓的拔地而起,這裡將打造成為集聚創新性現代服務業的中關村玉淵潭科技商務區。
玉淵潭農工商總公司董事長劉鳳英高興地告訴記者,玉淵潭地區已從原來以農業及小工業為主的鄉鎮,逐步發展成為擁有酒店、物業、置業三大主業,集實業投資與資本運營為一體的控股集團,正在向高端商務服務集聚區邁進,轉居農民成為企業職工、社員變股東,企業員工已全部納入社保體系。
海澱區委、區政府表示,海澱區城鄉一體化的根本目標,是讓集體經濟持續壯大,讓廣大村民成為“有房、有産、有業”的新型“農民”。
玉泉山下的玉泉村改造後,依靠原有的部分土地建成科技園區“玉泉慧谷”,年租金收入6000多萬元歸村集體所有,讓村民不僅宜居,還能有産有業。
截至目前,海淀全區農村集體資産總額891億元,凈資産總額323億元,佔北京市六分之一,年均增幅20%。2013年底,海澱區還建立了全國首家農村集體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賦予其資産審計、合同清理、土地監管等職責,確保農村集體資産在陽光下運營。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評價説,海澱區城鄉一體化的創新實踐,是在推動村容村貌巨大變化的同時,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實現了“提高發展水準、弘揚歷史文化、修復生態環境”這三者的齊頭並進。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