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司長: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提倡搞農民上樓
- 發佈時間:2014-08-31 07: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姚慧婷
昨日,由新京報社、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聯合主辦的“2014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舉行,政府官員、專家、企業界人士共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出謀獻策。
多位專家在發言中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尋求體制和改革創新,打破壟斷壁壘,尋求公共服務均等化。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彭森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承擔更多改革試點的責任。
“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被反覆提及
此次論壇主題為“京津冀政策紅利與企業家機遇”。出席論壇的包括全國人大財經委、國家發改委、住建部;京津冀三地相關委辦局、區縣政府官員,以及專家、企業界人士。
對於舉行該論壇的初衷,新京報社社長戴自更説,是希望為各職能部門的官員和企業家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解讀、商業機遇,提供一個風向和交流的平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改革試點”、“制度創新”、“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在論壇上成為發言人士反覆提及的詞彙。
未來將研究三地互認醫療檢查結果
“重中之重是堅持推動市場一體化的改革,”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彭森説,主要是在金融、土地、人力資源和公共服務、資訊技術等方面,進行區域一體化的改革,比如可借助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的經驗,研究發展自由貿易發展園區,整合推動平臺,深化天津濱海新區的配套改革試點。“試點是我們改革的一個重要經驗,”他説,“要堅持改革試點先行,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進行試點。”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則認為,基礎設施均等化、公共區域一體化等,都是“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戶籍制度改革”,他説,只有在中小城市之間進行戶籍制度有效的對接和穩步的推進,才能和北京等地的公共服務體制更有機地協調起來。
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在談及公共服務均等化時説,目前已經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開展了大量工作,像北京朝陽醫院和河北燕達醫院已展開闔作,北京衛計委也已經與河北有關部門簽署了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見,並得到河北和天津的支援。他表示,未來需要化解和突破政策層面的障礙,如令三地的檢查結果互認,三地醫生資質互通等。
京津冀發展關鍵詞
交通
京津冀交通應以鐵路為主幹網
北京市交通委計劃處處長王少輝認為,未來京津冀的交通規劃一定要在鐵路網上加密加強。目前雖然區域鐵路平均密度很高,但鐵路層級不夠,貨運、客運混雜,路線不清晰,容量不夠。
王少輝希望,未來的交通規劃以鐵路為主幹網,高速路為補充,樞紐為換乘,在這種體系下才可以轉變客運和貨運過多依靠高速公路的局面。“京津冀鐵路網有8000多公里,未必都發生了效益,所以存量上解決問題,適度地發展增量。”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則認為,帶動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一般性公路的建設很重要。他建議,企業家投資也要跟著交通走,“這是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任何一個投資都要跟著交通半徑去選擇。”
交通規模不能無限地攤大餅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説,區域發展中,周邊的衛星城和主城之間不能太近;其次,衛星城和主城間一定是通過一站式的鐵路到達;第三是規模,不能無限地攤大餅,要形成緊湊式的相互聯繫。
他舉例説,從天津的家到北京南站,再到北京工作地,要花費兩三個小時,不是很緊湊。應通過加快建設市郊鐵路,把北京周邊帶動起來。趙弘透露,近十年北京新增的人口,朝陽海淀和昌平佔了50%,而延慶、平谷和密雲只有2%,這表明如果沒有市郊鐵路,人員很難均衡佈局。更不要談京津冀區域範圍內,人口均衡佈局。
規劃
河北應把生態走廊空余出來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介紹,北京正在修改總規,去年開始就會同河北、天津的相關部門進行三方規劃基礎工作。各方的發展訴求,都在一張圖上進行統籌。
他説,三地會商的時候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從環京津的角度看,目前河北已經編制和批准的規劃裏,很多城市是圍繞著北京的邊界佈局,“我們更希望它的佈局是沿著我們城市發展的放射走廊,而相應地把我們的生態走廊空余出來。”施衛良説,河北原來的規劃可能會有調整,目前北京也在跟河北協商。
北京大學秘書長、發展規劃部部長楊開忠表示,今後京津冀地區也可能借鑒國外首都圈的發展經驗,研究制定中國的首都圈法,依法制定區域發展長效機制。
新區建設不單靠一個市或縣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説,新區的建設不能單靠一個市或縣的力量。他説自己曾研究過北京2004版的規劃,要搞12個新城。但如果讓各縣搞,搞來搞去就是縣城。
他舉例説,深圳、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都是集全國之力,不是一個市、一個縣就可以搞起來。新區新城到底投資、管理和建設的主體是誰,一定要聚焦。不是説搞一個新城,一個新區,畫一個圈,搞幾平方公里就可以了。一個平方公里至少投一個億,企業才會進駐。
城鎮化
最大挑戰是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改革必須要有配套的措施,必須要符合規劃,必須合法取得,在土地市場公開交易,而且實行稅收的調節,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收益真正讓農民共用,防止出現小官大貪。
他認為,京津冀協同和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可持續發展。京津冀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非常脆弱,空氣污染是現在所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水土資源的短缺和污染越來越影響我們的生産和生活,大城市交通擁堵越來越突出,影響到城市規模效應的真正發揮。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彭森説,可以開展新興城鎮化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的試點,重點推進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向外疏解。
不提倡搞“農民上樓”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能光看城市,村鎮建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應發揮更大作用。“有些村鎮大規模拆遷並點後,宅基地剩下30%給農民,這種做法全世界都沒有。”他認為,要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不得盲目拆村並點。
“我們不提倡搞農民上樓。”趙暉説,很多村莊修了一些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也都有,即使改善也不需要花很多錢,“300萬,500萬就可以搞得很好。”但是很多地方搞“新農村社區”,有的以“三化”名義搞拆村並點,重建行政村,可能要花費3億元,這還不算浪費掉的資源。“農民沒有辦法,在陽臺上養鴨子,這不是我們要的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