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壺收藏:“一片造”價值最高

  • 發佈時間:2014-08-28 15:32:59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黃璨、張秋佳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尋寶圖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黃璨

  實習生 張秋佳

  銀器自古便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歷代均以“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銀壺向來是宮廷皇家把玩之物,存世量少,銀壺收藏在國內尚屬小眾,但憑其精良的工藝和東方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底蘊,近年來備受藏家關注。近日,在廣州市越秀圖書館展出了100多件銀質茶器,每件銀器均以999純銀手工打造,其中,“一片造白銀茶壺”由一塊完整銀版打造,價值最高。據了解,目前國內銀壺製作集中在雲南、貴州一帶,由於産量較低,市場不成熟,價格也相對低廉。

  銀器成收藏新寵

  近年,隨著國內外銀製品材料及市場的逐漸放開,傳承千年的銀器爐火被重新點燃,鏗鏘的手工藝得以延續,銀器成為當今國際收藏市場的新寵。

  據了解,2011年的嘉德四季第28期拍賣會上,來自日本的86件金、銀壺總成交近850萬元。其中日本明治時期所造的“黑川榮勝造蓬萊金釜”經過激烈競爭,最終以166.75萬元折桂。無獨有偶,繼2011年秋拍推出“可以清心——日本茶道具專場”後,經過更為細緻的甄選,北京匡時在2012年春拍再次推出以金銀壺領銜的日本茶道具專場,最後總成交價達1686.2萬元,“工藤延年造饕餮紋龍紋玉蓋銀壺”以184萬元奪得專場冠軍。

  “一片造”收藏價值高

  據了解,我國的金銀器雕刻藝術始於春秋晚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白銀一直被歷代執政者壟斷並嚴格監管,且貴金屬雕刻材料稀缺、貴重。直到目前,銀仍是國家監管材料,市場上除了銀首飾外,其他銀器交易甚少。根據國家規定,每一件金銀器裏都有相應的鑒定證書。

  廣東嶺南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楊飛武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由於銀壺産量低,銀壺收藏在國內比較小眾。銀材料的資源稀缺性保證了銀壺的市場價值。但由於存量不多,市場一直沒能炒熱,一般情況下,一把做工精美的銀壺數萬元即可拿下。

  “每只銀壺製作成功率大概只有5-6成,且因為銀質地柔軟,無法刻模批量生産,多數為手工製作,製作一把銀壺需要2-3個月時間。”楊飛武表示。受工序繁瑣,成型及鏨刻技藝難度極高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銀壺發展受限,日漸式微,曾一度瀕臨失傳。

  銀壺價值更多體現在工藝方面,“一片造”銀壺工藝最為精湛。“除了把手與壺蓋,壺體部分只用一塊銀版成型,不用熔接、灌模,純粹用敲打來完成製作。”楊飛武介紹,與一般銀壺不同,“一片造”銀壺壺嘴是從裏往外慢慢打出,壺底也靠敲打成型,而非焊接,所以“一片造”的銀壺含銀量最高。

  説起“一片造”銀壺的收藏價值,楊飛武將其與“一片造”銅壺做了個對比。“廣州西關有個‘一片銅’敲成的銅壺,兩者工藝相似。目前‘一片造’銀壺的市價在5萬元左右,而銅壺市價達幾十萬元,銅本身沒有銀貴,銅壺卻貴過銀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