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四畫派展現當代美術成就

  • 發佈時間:2014-08-28 08:35:00  來源:遼寧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當代畫派第三屆聯誼會受邀畫派簡介

  中國當代畫派第三屆聯誼會將於9月13日在關東畫派所在地瀋陽召開,屆時將有來自全國的巴蜀、關東、冰雪、江西、沂蒙、嶺南、南昌、浙江中國人物、海上、黃土、黃山、敦煌、新金陵、漓江等14個畫派的百餘名畫家齊聚沈城。活動期間,14個畫派將舉行學術高峰論壇,百餘名畫家精品畫作將走入沈城廣大藝術愛好者和藏家們的視線。

  丹青北國行作為此次活動的全程策劃,將對該活動進行全方位報道。今天介紹來自全國各地參加中國當代畫派第三屆聯誼會的14個畫派。 (畫派按首字筆畫排序)

  巴蜀畫派

  巴蜀畫派的“巴蜀”具體指的是四川省和重慶直轄市這兩個區域。巴蜀畫派不僅指四川本地的藝術家,還包括在其他地區的四川籍藝術家和許多畢業于四川美院等高等院校分佈在各地的藝術家,以及入蜀多年為巴蜀繪畫做出貢獻的藝術家。他們豐富多彩的創作都為巴蜀畫派注入了鮮活的血液。巴蜀無論從地域上還是藝術文化的界定上,都是最能代表四川美術的,也體現了四川的藝術文化特色,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巴蜀畫派的作品種類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

  冰雪畫派

  冰雪畫派是20世紀80年代,由冰雪山水畫創始人于志學在“繼承不是重復,一切在於創造”的學術理念下創建的中國畫新的藝術流派。冰雪畫派以黑龍江畫家為源頭輻射到東北三省及全國,以創建“冷文化”美學體系為目標,以“冷逸之美”為美學核心,以原創獨特的礬墨語言和技法為主要藝術形式和手段,表現冰雪題材和具有“冷文化”意味形象的畫家集群。冰雪畫派主要有3個特徵:一是有自己鮮明的“冷文化”藝術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審美主張;二是有超越通常畫派的地域性局限;三是有自身原創、獨立的繪畫語言系統——冰雪畫礬墨語言。

  南昌畫派

  南昌畫派促進會創建於2004年12月28日。由時任南昌市市長李豆羅提議,以南昌畫院為基地,南昌市文化局為主管,聯合省市美術專業單位,以“弘揚八大精神,促進創作繁榮”為宗旨,組織南昌畫家陸續在上海、南京、福州、山東、河南、安徽等10余省市舉辦展覽,並邀請了劉文西、杜大愷、朱道平、陳永鏘、許欽松等各地名家率團在南昌展覽交流。南昌畫派現任會長為漆伯麟,顧問為劉伯舒、李豆羅,副會長由遊新民、周京山等畫家擔任。

  黃山畫派

  黃山畫派,是指清朝初所紮根黃山,潛心體味黃山真景,描繪黃山神妙絕倫的佳境名勝,在山水畫史上獨闢蹊徑,勇於創新的一個不同籍貫的山水畫家群。近代畫家黃賓虹、汪採白、劉海粟、張大千、李可染、賴少其等大家也都留下了以黃山為題材的作品。尤其是藝術大師黃賓虹,他繼承了黃山畫派師法自然的傳統,同時又博採眾長,融會中西。他十分重視黃山畫派的研究,親手編輯了《黃山畫家源流考》一書。無論是在繪畫藝術上,還是在學術研究上,黃賓虹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黃山畫派”,是近代黃山畫派中著名的人物。

  江西畫派

  江西畫派是江西乃至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藝術流派。這個流派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清四僧之魁首”、“大寫派”的泰斗、開“江西派”一代先河者八大山人朱耷開創的“江西派”和在當時已經“名重江南”、被後人譽為“西江第一人”的牧行者羅牧開創的“西江派”組合而成的。 “江西派”以八大山人為代表,以花鳥畫為主,為重在“大寫”,即以“沒骨法”表達放逸的思想情緒的“大寫意派”;“西江派”以羅牧為領軍人物,以山水畫為主,為多以寫真手法再現江南“真山”、“真水”的“大寫意派”。

  浙江中國人物畫派

  浙江中國人物畫派,簡稱(浙派)。中國20世紀50年代形成于浙江美術學院。以教育培養中國畫人才為主,浙派教學在全國一直有引領和影響的作用。第一代創始人有:李震堅、方增先、周昌谷、顧生岳、宋忠元;浙派第二代:吳山明、王慶明、張品操、劉國輝、吳永良、馮遠、吳憲生、尉曉榕、池沙鴻、劉建、王讚、董文運、何士揚、李桐等。隨著改革開放,浙派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博採眾長,取材于生活,融合中西畫法,為畫派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這一畫派在現實主義的革命文藝運動中創作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國人物畫作品,展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華。

  敦煌畫派

  敦煌畫派是以信仰為哲學基礎,以敦煌莫高窟壁畫、彩塑為藝術本源,以敦煌學為學術支撐,以岩彩畫為主要表現技法,以佛教文化、西域社會風情為主要選題,以壁畫臨摹為主要傳承方式,以西域生活寫實為主要創新手段的美術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常書鴻、張大千、董希文、段文傑、常莎娜等。由於敦煌壁畫的國際影響,也産生了東山魁夷、平山鬱夫等國外的代表人物。其特點:一是歷史文化厚重;二是傳承脈絡清晰;三是現實與浪漫融合;四是技藝直承古法;五是創作體系豐富;六是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七是藝術格局開放。

  沂蒙畫派

  沂蒙畫派是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批准,于2011年3月成立的山東省首個以地域特徵命名的畫派,也是沂蒙地區書畫家在長期探索、不懈追求和辛勤耕耘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地域特色濃郁、藝術特點鮮明的畫派。沂蒙畫派地域範圍涵蓋了包括日照、臨沂、濰坊、青州、淄博、泰安、棗莊、萊蕪等沂蒙山地區在內的廣袤地域,會集了來自以上地區的百餘名畫家。沂蒙畫派創始人為何乃磊。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又稱“海派”,或“滬派”。大約形成于19世紀中葉,以當時寓居上海的名畫家虛谷、任熊、任薰、任頤(伯年)、吳昌碩等人為主要代表畫家。海上畫派,上承唐宋傳統技藝,吸取明清陳淳(白陽)、徐渭(青藤)、陳洪綬(老蓮)、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等諸家之長,又受清代金石學的影響。在畫風上具有瀟灑放縱,又雄厚古樸的特色。畫技上,借鑒民間與西洋繪畫藝術,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在“正統派”外別樹一幟,融貫中西,獨成一派。就內容來説:花鳥畫最多,其次為人物,再次山水畫。

  新金陵畫派

  新金陵畫派發端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初,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潘玉良、龐薰等畫壇名流曾雲集南京。上世紀60年代,傅抱石、錢松、張文俊、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深受上述近現代金陵畫派的繼承與發展影響較為深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提倡寫生,多以江南山水為表現內容,作品大多雄偉而秀麗,極具江南山水特色。改革開放以來,“新金陵畫派”的傳人有喻繼高、范保文、盧星堂、華拓、宋玉麟、傅二石、葉維、朱葵、蓋茂森、賀成、趙文元等畫家。

  關東畫派

  關東畫派是1961年由吉林省委宣傳部部長宋振庭同志首先提出的。畫派以魯迅美術學院一批以人物畫創作為主的畫家群體,團結東北三省及北京、解放軍、三省五方畫家群,他們的作品主題鮮明,色彩濃烈,在美術界形成很大影響,其特色是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堅持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手法。時任魯迅美院主持工作的王盛烈院長為奠基人,趙華勝先生為關東畫派的領軍人。其代表作為: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王緒陽的《黃巢起義軍入長安》、賁慶余的《瓦崗軍開倉分糧》、許勇的《戚繼光平倭》、趙華勝的《電纜工人攻尖端》等。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20世紀20年代隨著民主革命思潮的勃興崛起于中國現代畫壇的中國畫流派。廣東籍中國畫家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時稱“嶺南三傑”,是這個畫派的開拓者和最重要的藝術家。新中國成立後,“嶺南三傑”的後繼者們,秉持著對革新中國畫的堅定信念和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感繼續推廣嶺南畫派。時至今日,一大批嶺南派的海內外傳人,始終秉承“折中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精神,在保持並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為中國畫的不斷創新而進行著不懈的探索。

  黃土畫派

  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創建於2004年,創建初畫派成員是67人,現在有98人。以中國美協顧問、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為代表的黃土畫派,創作了大量反映生活戰鬥在黃土地上的人民群眾風采的藝術作品。在他的帶動下,形成了以劉大為、楊曉陽、崔振寬、陳光健、王有政、郭全忠、戴希斌、郭北平、郭線廬、賀榮敏、姜怡翔、劉永傑、張小琴、劉丹等畫家為骨幹的黃土畫派。他們為黃土高原和西部的崛起揮彩潑墨、擂鼓放歌。“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是黃土畫派的藝術宗旨,它植根黃土畫人民,表現時代出精品。

  漓江畫派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廣西一批畫家把創作重心放在描繪漓江山水和廣西南方的風景上,逐漸形成了有著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藝術追求的畫家群體。這些畫家有著共同的藝術表現對象和相近的繪畫風格,在國內畫壇獨樹一幟,引人矚目,漓江畫派逐漸形成。其代表畫家黃格勝創作的《漓江百里圖》長卷和《漓江百景圖》系列是漓江畫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代表畫家還有陽太陽、黃獨峰、涂克、帥礎堅、張冬峰、張復興、鄭軍裏、梁耀、劉紹昆、雷波、石向東、雷務武、肖舜之等,在中國當代畫壇有較高的知名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