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治堵教授黃海軍:不斷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

  • 發佈時間:2014-08-25 01:31:1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黃海軍教授的電話螢幕再次閃亮,他用余光瞟了瞟,但沒有像之前很多次一樣,繼續不疾不徐地講述他癡迷20余載的交通管理科學,“抱歉,是香港長途。”記者知道,香港是他學術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的地方,好像總能給他帶來好消息。

  他曾經的博士後在電話裏報喜,他們共同完成的論文被《運籌學》(Operations Research)接收了,而就在半個小時前,他剛剛給記者科普過,幹他們這一行的,“有一篇《運籌學》上的文章,就能行走天下了。”

  “文章發表和您的政策建議被政府採納相比,哪一個讓您更高興?”

  “還是文章發表吧。後者我當然也希望,但不會刻意追求,因為那不是我能決定的。作為研究者,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是我的天職。”黃海軍説,因為喜歡,這份天職並沒有讓他有太大壓力,他喜歡做研究、帶學生,也喜歡做飯、釣魚,這種可以在學術研究和生活樂趣之間順暢切換的狀態,他很享受。

  機緣巧合使他走上交通管理科學研究之路

  黃海軍有著傲人的研究履歷:發表SCI/SSCI檢索論文140多篇,其中30多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上,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復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等多個獎項……其中兩個紀錄至今無人突破:他是管理科學領域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時最年輕的學者;在同一期《交通運輸研究B卷》上發表3篇論文,而這本雜誌是國際交通運輸研究領域學術刊物皇冠上的明珠,當時每期只刊載5篇文章。

  對黃海軍來説,走上交通管理科學研究之路,並專注于用數學、經濟學和交通工程學知識和方法研究複雜的城市交通問題,是很多偶然事件促成的,其背後有天賦、運氣的成分,更有執著、勤奮的因素。

  1984年9月,不到20歲的他考取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研究生。然而本科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習航空製造的黃海軍未能如願進入原來的專業學習——他被調劑到新設立的管理工程與系統工程專業。他以為學管理將來就要搞行政管理,老大不願意。當發現很多學習內容和他喜歡的數學相關,尤其當學到博弈論、運籌優化等知識時,他覺得還挺挑戰智力,才不提換專業的事兒了。

  1989年的兩件事改變了他的學術人生。一件事是,當時正在做宏觀政策研究的他在北京圖書館第一次見到了《交通運輸研究B卷》。“裏面全是數學模型,就是用數學的邏輯原理解釋城市擁堵是怎麼形成的。完全看不懂,但很感興趣。”

  另一件事是,學校一位老師去香港探親,遛彎到香港理工大學,撕下了佈告欄裏招聘交通研究助理的“小廣告”,輾轉交給了黃海軍。經過嚴格考試,黃海軍被錄取了。

  在第一次發現《交通運輸研究B卷》這片新大陸後的第三年,他的3篇論文在同一期上發表了。之後好像一通百通。黃海軍多次被邀請在交通領域最高水準的理論性會議ISTTT上做大會報告,而此前還沒有中國內地學者受到這一邀請。

  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供新思路

  1998年,黃海軍遇上了學術道路上一個重要的“加油站”——34歲的他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是那一年管理科學領域僅有的兩位受資助者之一。

  “這件事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自信心的增強。當時知道自己年輕,只是試試看,沒想到真的獲得了傑青基金的資助。這是國內同行對我的認可,堅定了我繼續從事相關研究的決心。”

  黃海軍以北京為例,為記者講解他的研究內容:早晨有上千萬人要上班,大家都很聰明,走哪條路,選什麼交通工具,什麼時候出發,在哪轉机,都是經過再三考慮的,人們會根據自己過往出行所經歷的交通時間不斷調整計劃,於是會出現一個動態的均衡狀態,也就是納什均衡理論在交通行為中的具體表現。他要做的是,根據一大堆交通數據,提煉出數學模型,再用模型解釋和推理人們的交通行為,發現這個複雜系統的軌跡和規律:交通流量從哪來、到哪去,哪擁堵,為什麼擁堵,如何疏解。

  獲得傑青基金支援的黃海軍開始在科研道路上加速跑。他分析了擁擠道路使用收費對不同屬性人群帶來的福利不平等影響,解決了多準則交通網路中從用戶均衡態到系統最優態的匿名收費實現難題,提出了公交與私家車出行並存網路的競爭模型……這些研究為深入理解複雜交通行為、科學規劃與管理交通系統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供了新的思路。

  黃海軍的學術人生中還有一段特殊的插曲。2000年的一天,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找他談話。成思危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新組建的管理科學學部主任,他希望黃海軍做自己的一名副手。於是,管理科學研究者真的成了管理者。有媒體報道,兼任管理科學部副主任的四年,黃海軍力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要規範化和國際化。

  而他自己的國際化道路也越走越寬,在香港,他有四個鐵桿合作者,後來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的經歷更是擴大了他的學際圈,如今,有十多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研究者和他有密切合作。

  “觸摸到學生思維過程的那一刻我會很興奮”

  “下午兩點的課,我12點就會穿的乾乾淨淨,檢查PPT,如臨大敵。” 黃海軍説,儘管當老師這麼多年,仍絲毫不敢怠慢。他也不允許學生怠慢學業,一門課自己講完了,會讓學生做半個小時的學術報告。

  他的博士生有的起點並不太高,但畢業時都成績不俗:一個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兩個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有兩位已經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有的正承擔著國家的重大研究項目。目前,他們全在大學當老師,其中有3人當了正教授。

  對學生,他是無私的,經濟上有困難的,他會傾囊相助。但在學業上,他的要求極嚴格。學生的第一篇英文論文,他會反覆修改若干遍。“你不要光看我改的結果,要看修改的過程。”他希望學生能觸摸到他的思路,因為,他説自己做老師最暢快淋漓的事情,莫過於能觸摸到一個年輕人的思維過程,進入到跟學生心有靈犀的境界。

  “如果哪位導師覺得帶學生累,一定是因為他傳授的東西太陳舊了。如果你經常看新文獻,發現某個學者有一個新東西,你會想,這個思路太神了,講給學生聽時,學生一定會跟你有共鳴,多愉悅呀,怎麼會累?”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