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科院:用基礎研究成果造福雪域高原

  • 發佈時間:2014-08-25 01:31:0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拉薩市林周縣有個白朗村。從2012年底開始,一批中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到此駐村蹲點。一年後,這裡的羊變成了“懶羊”,也變成了肥羊,出欄率顯著提高。在專家到來前,這裡的綿羊每天吃草要在山坡奔波8—10個小時;專家到來後,幫助村民引種了優質的黑麥草、綠麥草等牧草,綿羊在優質人工草地的放牧時間每天只需3個小時。羊走得少了,節省了體力,增肥很明顯。

  中科院專家幫助西藏農牧民種草養羊,這聽起來有點“小兒科”,但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孟德利卻大加讚賞,認為這對西藏農牧民增收意義重大。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也對此予以稱讚。

   接受重托

  2012年6月,時任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的白瑪赤林視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時説,西藏12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地質災害到了什麼程度、究竟怎樣應對尚不清楚,現在最典型、最頭疼的就是樟木口岸的災害,希望中科院同西藏的相關單位一起努力,做好這項工作。為此,白瑪赤林當面向白春禮提出建議,邀請中科院的專家推進此項工作。8月16日,在中科院與西藏自治區政府舉行的科技合作座談會,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和主席白瑪赤林再次提出樟木滑坡急需進行全面治理,而且希望中科院能在促進西藏農牧民增收方面做些工作,併為自治區政府提供重大諮詢建議。

  座談會次日,白春禮立即率隊趕赴樟木口岸考察地質災害情況;4天后,他又致信自治區主要領導,介紹建設西藏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的設想,表示願全力為西藏自治區提供技術支撐。為此,中科院迅速部署啟動了西藏區域創新集群建設,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對西藏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系統建設及綜合評估、西藏樟木口岸滑坡勘查評估與綜合防治方案、促進農牧民增收的西藏農牧結合技術體系構建與示範等三大任務組織協同攻關。

  “最頭疼”口岸有了光明前景

  樟木口岸是我國與尼泊爾之間唯一有公路相連的陸路通商口岸,年進出口貿易額佔我國對尼泊爾貿易的82%,佔西藏對尼泊爾貿易的93%,人口密度為西藏之最。

  然而,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樟木口岸滑坡災害分佈密集,口岸貿易的發展又使滑坡地質災害活動明顯加劇。建築物開裂、地面塌陷等嚴重威脅到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産安全,也制約了口岸的正常發展。

  在中科院的部署下,由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牽頭,會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漢岩土力學所、青藏高原所、對地觀測中心和西藏、四川等單位組成項目組,利用長期基礎研究的優勢,對樟木的滑坡、山體崩塌、泥石流等做調研。成都山地災害所研究員韋方強告訴記者,項目組在樟木口岸區域開展了地質勘測,現場鑽探18個點,總鑽深1326.55米,完成了39個點位的地形測量,總側面5.9平方公里,遠遠超過勘察規範的要求。之後又利用實驗平臺反覆進行模擬測試,並先後組織了多達12次的專題研討。

  在此基礎上,項目組完成了對樟木災害的科學評估,提出了樟木口岸綜合治理方案。方案不但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審驗收,也經西藏自治區政府審議通過並上報國務院。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西藏樟木口岸滑坡防治項目”,計劃總投資38.87億元。

  讓白瑪赤林“最頭疼”的樟木口岸災害區終於有了一個光明的前景。白春禮説,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中科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評估未來百年西藏高原的環境變化

  8月9日。拉薩。

  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孟德利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姚檀棟院士共同發佈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這是西藏自治區主要領導為全面了解西藏環境變化的趨勢而邀請中科院調研完成的。

  為此報告,中科院組織了目前從事西藏高原一線科學研究的大批國內外專家參與研究。報告從氣候、水體、生態系統、陸表環境、人類活動影響和災害風險6個方面,綜合評估了西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的環境變化,並對西藏未來環境變化的發展提出了諸多建議。

  這又是中科院利用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服務於區域發展的成功案例。

  中科院對西藏高原環境變化有著長期的研究。

  坐落在拉薩市當雄縣的納木錯地區擁有冰川、湖泊、濕地、高寒草原/草甸等各種青藏高原特有的環境,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表過程和氣候環境變化的天然實驗室。2005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在此建立了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開始了長期、定點和系統的科學觀測,為全面認識納木錯地區的自然特徵提供基礎數據。納木錯站站長鄔光劍研究員説,納木錯站通過對大氣、冰川、積雪、湖泊、生態等的長期觀測,圍繞“冰川—湖泊—大氣—生態之間相互耦合關係”的總目標,著重研究冰川—湖泊相關關係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冰/氣界面、水/氣界面和地/氣界面的物質和能量傳輸和交換過程;認識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認識大氣環境本底和通量的基本特徵。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所長朱立平研究員告訴記者,該所先後建立了慕士塔格站、阿裏站、藏東南站和珠峰站等,“都是利用青藏高原的獨特地理環境優勢,監測這一地區的環境變化過程,為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寶貴資料。”

  中科院利用對青藏高原的基礎研究,結合西藏的實際需求,為區域發展提供環境變化的科學評估與建議,進而為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農牧民增收做示範

  車出拉薩市,向西行駛40分鐘。這裡是貢嗄縣崗堆鎮的吉納村。在中科院專家的幫助下,這裡成立了一個吉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的工程師孫維説,在自願的原則下,合作社流轉集中了全村251戶農戶的353畝人工草地,開展現代農牧結合適度規模經營示範。

  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合作社建立了奶牛集中養殖場,購置了大型拖拉機、播種機、打捆機、鍘草機等農業機械,規模化種植優質人工牧草,並3次選派關鍵崗位人員赴內地學習培訓。

  而在林周縣的白朗村,中科院專家則開展了草地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整合示範。地理資源所的武俊喜博士説,這裡的草地退化是制約農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帶領農戶改良退化草地,修建水渠,引種優質牧草,建植優質人工放牧和刈割草地,採用放牧加補飼綿羊養殖技術,一年下來,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

  這是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在西藏實施的農牧民增收技術示範項目,也是依託基礎研究服務西藏發展

  西藏農牧民增收項目依託中科院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和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而開展。拉薩站是地理資源所于1993年4月建立的世界海拔最高的農業生態試驗站,目標是通過對高原生態環境要素的長期監測,研究特殊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高原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建立高原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優化模式,為開展青藏高原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和平臺。2010年,在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的支援下,拉薩站又牽頭與多家單位成立了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以研究西藏草業和農區畜牧業發展為重點,引進優質牧草,改良退化草地。當西藏自治區主要領導希望中科院為西藏農牧民增收出力時,草業中心承擔了促進農牧民增收的西藏農牧結合技術體系構建與示範。

  草業中心主任余成群説,我們是根據西藏當地村莊的資源稟賦特點,引入適宜科技並重組生産要素,通過培育農牧民新型合作經營組織、構建農牧結合技術體系、提升農牧民技能等一系列工作的融合,全方位整村推進,建設西藏農區現代可持續生態畜牧業發展典型樣板,為農牧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並建立增收長效機制。

  在西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科院的基礎研究有了充分施展的舞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