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做市商制度下週一首現新三板

  • 發佈時間:2014-08-22 16:31:40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千呼萬喚的做市商制度終於出現在新三板市場。下週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將實施做市商制度,至昨晚已確定屆時將有43家掛牌公司採取做市轉讓方式。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做市商制度實施後,會大大增強新三板流動性,不僅使得券商、掛牌公司、投資者都能獲益,而且有利於新三板市場的健康發展。

  做市商增強流動性

  8月18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發佈公告稱,初步確定於2014年8月25日實施做市轉讓方式。昨晚,新三板首批做市轉讓的43家發佈了相應公告。就是説,做市商制度將於下週一在新三板實施。

  所謂做市商制度,即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眾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

  買賣雙方不需等待交易對手出現,只要有做市商出面承擔交易,對手方即可達成交易。做市商通過這種不斷買賣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滿足公眾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並通過買賣報價的適當差額來補償成本費用,並實現一定的利潤。在海外成熟市場,做市商制度非常普遍。

  此前,新三板實行協議轉讓制度,交易異常清淡。根據巨潮網統計,今年以來截至8月19日,新三板公司掛牌已達1038家,但換手率僅1.2%。

  市場人士認為,做市業務可以為交投清淡的股轉系統提供更多流動性,發揮價格發現功能,形成掛牌公司的估值基礎。合理公開的價格發現機制,反過來提升股轉系統對投資者和優秀公司的吸引力,助力場外市場繁榮發展。

  66家券商獲做市資格

  按照相關規則,原有採取協議轉讓方式的掛牌公司申請變更為做市轉讓方式,需要有兩家以上做市商同意為其提供做市報價服務,並且每家做市商已取得不低於10萬股的做市庫存股票。

  而股票掛牌時擬採取做市轉讓方式的公司,則需要有兩家以上做市商同意為申請掛牌公司股票提供做市報價服務。做市商制度激發了券商與公司的積極性,目前已有66家主辦券商獲得做市業務備案。

  昨晚,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就做市業務準備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做市業務實施日將有43家掛牌公司採取做市轉讓方式。首批參與做市的有42家做市商,平均做市股票數量為2.6隻,而排名前三的券商上海證券、東方證券和申銀萬國分別達9隻、7隻和7隻。

  43家公司品質較高

  首批申請採取做市轉讓方式的掛牌公司規模、品質、財務狀況等較好。43家掛牌公司2013年平均總資産2.32億元,平均凈資産1.16億元,平均凈利潤2034.23萬元,均遠高於其他掛牌公司。其中資産規模最大的為中海陽,總資産17.91億元,凈資産6.74億元;凈利潤最高的藍山科技2013年凈利潤6930.66萬元。值得關注的是首批參與做市的掛牌企業中還有兩家2013年度凈利潤為負的公司——彩訊科技和金泰得,反映了全國股份轉讓系統的包容性,也表明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正形成有別於交易所市場的全新市場估值方式和投資選股方式。

  這些掛牌企業受券商追捧程度差異很大,做市商數量最多的星和眾工和中海陽則各有5家券商為其做市,也有掛牌企業因不足兩名做市商而未趕上做市業務“頭班車”。

  中國企業數量龐大,不可能都在上海、深圳主機板市場上市,因此,新三板是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一環。市場人士認為,一系列制度完善後,新三板將大發展,甚至有人預測未來容量有望達1萬家。

  本報記者 連建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