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市場行為致前7個月進口大增80.7%

  • 發佈時間:2014-08-20 22:30:38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欒國鍌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保證糧食安全一直是我國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海關總署日前發佈的數據卻引發了市場的擔憂。

  統計顯示,今年以小麥為首的穀物進口明顯提速,7月,中國進口穀物和穀物粉156萬噸,比6月多26萬噸。前7個月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在內的穀物進口同比激增80.7%。

  增幅如此之高,我國糧食自給率還能控制在國際公認的95%的安全區間嗎?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進口穀物大增純屬市場行為,並非糧食缺口加大,中國糧食自給率處於安全水準。

  多重因素影響

  “穀物進口量的增加是市場供求關係的根本表現,國內需求大幅增長,供給卻未跟上,導致進口量增長,這是根本原因。”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表示。以大豆為例,目前國內進口大豆主要供榨油,大豆加工的主要産品是豆油和豆粕。國內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對豆粕等飼料需求持續增加,企業出口豆粕經濟效益較高。“國際市場價格大大低於國內市場也是我國穀物進口大增的重要原因。”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這一觀點與海關總署的分析一致。

  加入WTO以來,國內工業化進程加速,糧食生産成本處於剛性的快速增長時期,加上相關收儲托市政策的推出,使國內糧食價格居高不下,與國際糧食價差逐漸擴大。以小麥為例,自去年11月以來,國內小麥市場價格已連續9個月高於進口到岸稅後價格。目前,國際上的小麥離岸價加上運費保險、關稅、進口增值稅、裝卸費等各種費用,到境後比國産小麥市場價低10%左右。

  除了國內外價格倒挂因素外,“品種調劑的需求增加也是我國穀物進口大增的原因之一。”白明表示,中國是産糧大國更是人口大國,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的觀念被大家普遍接受,從國外適量進口“強筋、弱筋”小麥來滿足加工麵包、蛋糕和高品質食品的需求也持續高漲。

  記者注意到,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去年前7個月我國每月進口穀物在66萬噸~115萬噸之間徘徊,而今年同期月均進口在160萬噸以上,因此,去年進口穀物基數偏低也是“洋糧食”猛增的誘因。

  從細分品種看,不同的品種進口量增加存在不同的原因。對於小麥而言,由於我國傳統的小農耕作方式,使得小麥播種相對分散,品質不及進口小麥,進口小麥主要起到在制粉中適量添加以提高麵粉品質的作用。對於玉米而言,進口玉米大部分用作飼料。2013年末至2014年初,中國海關退回了大量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美國玉米及其下游産品DDGS,加之玉米價格相對較高,導致近年來進口高粱數量增加。高粱價格相對便宜,也是不錯的能量飼料。稻米方面,由於國內米價受到政策的支撐,內外價差非常明顯,邊境走私貿易活躍。而進口稻米多為價格較低的普通白米和碎米,主要為了滿足工業而非口糧需求。

  自給率處於安全水準

  95%以上的自給率處於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範圍,我國糧食自給率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別為99.1%、99.2%和97.7%。因此,儘管穀物進口增幅八成這個數字比較驚人,但同中國龐大的産量和消費量相比,進口穀物量佔國內産量的比例尚不足3%,中國的口糧自給率仍保持在95%以上的安全水準。

  以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2012年為例,當年大米、小麥、玉米、大麥4種穀物共計進口1360萬噸,雖然比上年激增157%,但從比例上看,也僅相當於當年國內穀物産量的2.6%。因此,“就算近期穀物進口猛增,也絕對在安全紅線之內,國內更談不上‘糧荒’。”白明説。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夏糧總産量13660萬噸,比上年增加475萬噸,增長3.6%,實現“十一連增”。生産能力不斷增強成為糧食市場穩定供應的基石。同時,“把‘適度進口’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國內耕地的節省,保證部分耕地得以休養生息,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從長遠來確保糧食安全。”白明説。

  業內專家表示,去年我國凈進口的主要大宗農産品,如按國內單産水準計算,大約需要8.6億畝的播種面積才能生産出來。從國外進口糧食,相當於進口了國外的土地、水、勞動力等資源。

  因此,“合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是符合我國既有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白明説,發達國家人口總量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卻擁有充足的資金、技術優勢,理應在關稅政策、環境保護、技術輸入等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支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只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時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互利共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