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秘私人理財世界:財富出海浪潮澎湃

  • 發佈時間:2014-08-20 09:00:1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人説,真正讓富豪糾結的事,普通人都是無需牽掛的。比如:是否該定制裏爾公務機(Learjet)以便自己能在其中站直身體?本人是否收藏了太多當代藝術家的畫作?向蓋茨基金會捐贈200萬美元後,是否該堂而皇之出公告……處心積慮應對這些難題之際,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出現了:我到底應把財富囤于何處?

  眼下,在從倫敦到紐約再到莫斯科的百貨商店裏,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國富人的購買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妥當管理資産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而另一方面,境外財富管理機構對中國富人這種新需求的迎合,也亟待個性化、精細化,私人定制化。

  就像凱文·關在其風靡一時的《那些瘋狂的亞洲富豪》一書中説:“金錢只是個工具,你必須要做的,是擁有能夠讓金錢為你所用的眼界、天賦和驅動力。”

  PekingPound與Chinsumer,又是兩個原本不存在的英語詞彙,卻與DAMA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某種程度上,它們都是因為中國人強大的購買與投資力而誕生。

  PekingPound,是英國人基於“英鎊”而創造出的“北京鎊”,因為中國遊客已成為赴英國旅遊消費的頭號客源。

  Chinsumer,則是Chinese(中國人)+consumer(購買者)這兩個詞彙的組合,專指那些在歐洲瘋狂購物、抑或是抄底房地産的“中國掃貨者”。

  簡單的詞彙,點破了中國人及中國市場對於全球其他地區的重要性。

  海的這一邊,富豪們高唱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闊步前行。

  地産、債券、股票、酒莊,甚至當代藝術品,富有的中國人儼然係國際投資陣營中一支生力軍。他們的選擇繁複龐雜,卻還是透著new money(與old money即“老錢”相對應的,表示新貴階層)的味道。

  海的那一邊,如何讓“對面的財神看過來”,也成為一道亟需被正視的新命題。

  中國風向世界吹,這風是剛剛形成的;那些探頭張望外面世界的面孔,也是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法律體系、從未涉足的國際化市場;相對陌生的投資環境,來自中國的“財神”正吸引著全球財富管理行業灼熱的目光。

   香港兜一圈:不買包包買保險

  今年夏天,家住深圳一高端小區的李女士,接到不少小區業主的電話。都為了一件事:買保險。

  “電話幾乎不斷,諮詢的人越來越多。”李女士的真實身份,是香港一家保險公司在內地的業務員。

  她對記者説,前幾年,客戶還局限于少量高收入群體,而這幾年,很多普通市民加入了這一行列。

  “跨境投保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談及原因,她覺得很簡單,“內地分紅保險産品的收益比較低,香港的同類型産品就高多了。”

  現在,李女士的業務已經走出深圳,擴展到上海、成都等多個城市。“收益高不説,投保過程也很方便。”

  很多人都是趁暑期到香港旅遊的時候,到保險公司簽合約,一舉兩得。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女士補充説,“境外保險的保障範圍更廣,理賠率更高,而手續費卻普遍比內地便宜。”

  多年來,中環奢侈品店裏的內地遊客成為香港商業一景。如今,這批強有力的消費群體漸漸走向更高端的金融領域。

  “不止是LV、愛馬仕包包了,內地富豪還逐漸擔當起金融‘掃貨者’的角色。”

  據招商銀行旗下的永隆銀行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部主管譚劍偉介紹,目前香港超過100萬美元保費的大額保單中,有超過50%為內地客戶所購買。

  “目前這樣的客戶中,主要還是企業主。”一家香港私人銀行行長告訴記者,富豪階層其實不僅僅是追求高收益高回報,他們在香港的投資有著更實際的需求。

  在他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走出國門,再加上還有很多企業登陸港交所,“內地企業主在境外匯聚了大批的財富需要打理。”在此背景下,發展針對內地富豪的跨境財富管理業務,已是大勢所趨。

  這位私人銀行行長所言不虛。波士頓諮詢公司最新發佈的《2014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私人財富規模達到22萬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將增長至40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市場。與此同時,高凈值人士跨境多元化配置資産的意願與需求,日趨旺盛。

  “中國富人比以往更不懼怕風險,並且越來越轉向另類投資。”

  正如麥肯錫合夥人、亞洲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主管肯尼·林所言,在中國富人看來,香港是一處頗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因為那裏有著亞洲“類別最廣的投資産品”。

  看來,在香港商家領略內地遊客龐大的購買力之後,香港的金融機構也將感受到內地客戶帶來的無限商機。

  去小國抄底:投資移民兩不誤

  移民,移民。廣州市民孫先生最近總算得償所願。他達成目標的路徑是近年來頗流行的“買房換綠卡”。

  “以前也考慮過其他方式,但經過比較發現,通過購買海外房産實現移民是比較便捷的途徑。”

  他説,下定決心是在一次海外移民地産展上。“業務人員介紹,現在不少歐洲小國的房地産價格都很便宜,而且有各種優惠政策,購買房産可以獲得當地‘綠卡’。”

  孫先生是一名製造業廠主,選擇移民是為了孩子今後的教育,“越早融入當地文化和社會就能‘贏在起跑線上’,宜早不宜遲,趁價格低抄個底,趕緊辦了。”

  儘管與“為了孩子教育”這一齣發點不太一樣,但更多的富有炒房客,如今也越來越心儀一波接一波的“購房換綠卡”政策。他們依據各國提供的投資移民政策套餐,從中選擇條件最優厚者以做出自己的置業決定。

  除了以往的熱點地區如歐洲、美洲、澳洲,最近幾年葡萄牙、西班牙、塞普勒斯、拉脫維亞等“冷門”國家也受到內地炒房客的追捧。

  有些置業小國甚至需要拿著放大鏡在地圖上細細尋找方能找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移民方案的優劣以及規定條件也大相徑庭——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規定的40萬美元最低房産投資,到塞普勒斯設定的500萬歐元(意味著內地富豪買家在該地中海島國置業後,就可獲得含金量很高的歐洲通行護照),不一而足。

  經濟處於谷底、樓市相對蕭條、投資移民門檻一降再降,這些因素都令國內不少投資者産生了“抄底”海外的衝動。

  “新中國成立至今發生過三次移民潮,目前也是最大的一次。”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研究認為,與前兩次相比,此次的移民潮更多是投資移民,主要群體是高學歷、高凈值人群。

  而在移民目標國中,儘管當前仍以主流發達國家為主,但相比以往更為多元化。尤其是在歐洲債務危機之後,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塞普勒斯等很多中小國家降低移民門檻,並推出購房移民等政策,使得近兩年來這些國家成為國內置業移民投資者的新熱點。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小國置業投資移民的風險,近年來也頻頻凸顯。

  深圳一家移民公司的錢先生就曾遭遇到麻煩,去年他的幾名客戶辦理移民塞普勒斯時就差點遭遇慘重損失。

  作為歐洲置業移民門檻最低的國家,塞普勒斯一度受到不少國內投資者的青睞。但去年年初塞普勒斯爆發銀行業危機,導致部分國內投資者的錢款被凍結。

  “經過多方交涉後總算拿回了錢,但還是讓不少投資者望而生畏,認識到了置業移民背後的巨大風險。”錢先生對記者説。

  探秘私人理財世界:財富出海浪潮澎湃

  以往説起私人理財,人們首先會想到瑞士或者倫敦——兩地的理財機構長久以來一直扮演著全球富豪家族的管家角色,確保財富代代相傳。

  不過,隨著世界財富的天平從西方偏向東方,這一格局也在悄然改變。

  就在本月,招商銀行旗下的永隆銀行私人銀行開業,加入爭奪內地高端客戶的戰團。

  崔金歡,香港永隆銀行私人財富管理副總裁,他此前的身份則是招商銀行北京分行零售銀行部經理。他對永隆私人銀行的定位十分明確:與內地的招商銀行形成聯動,爭取內地高端客戶。

  “截至目前,永隆的高端客戶中有七成來自內地,其中90%以上來自招商銀行。”

  崔金歡透露,自兩年前永隆成立私人財富管理中心以來,其管理的跨境高端客戶已達2800名,管理客戶總資産達100億港元,帶動去年零售聯動總收益達到4242萬港元。

  全球金融中心的光壞、相對豐富的財富管理經驗、以及與內地緊密的聯繫,這些優勢都令香港成為豪氣的內地客戶選擇財富出海時的新跳板。

  而為了更好服務於內地富豪,越來越多的內地金融服務人士也涌入香港私人銀行。

  業內人士透露,現在不少香港私人銀行都在招聘人手,要求熟悉內地事務、了解內地經濟法規。

  “一些私人銀行甚至開出高薪,直接從內地的私人銀行挖角,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財富中心或私人銀行部門尋覓人才。”

  天時、地利、人和,中資銀行的私銀業務也隨之擴展。截至目前,工行在新加坡、歐洲都有境外私銀中心;而國際化步伐邁得更早的中行,也是目前擁有境外私銀中心數量最多的中資銀行。

  另據招商銀行透露,在永隆銀行成立招商系統的首家境外私銀後,還將繼續拓展境外私銀業務,下一步有望落子新加坡。

  要知道,在隱秘的私人理財世界,家族與理財機構的關係可以延續好幾代人。

  不過放眼內地,由於政策法規的限制,私人銀行業務尚不能涉及不動産以及股權,這給了香港私人銀行一塊待切的大蛋糕。

  以“財富防火牆”之稱的家族信託領域為例,一位香港私人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像福建、浙江這樣的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境外上市公司眾多,設立家族信託成為解決未來糾紛的手段之一。

  前些年,一家知名上市公司曾因“天價嫁女”事件而轟動一時,但僅一年後婚姻破裂。

  “由於女方嫁粧是做成了信託的形式,很大比例都是股權,現金只佔很小的比例,因而男方無法進行分割,女方的家族企業也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上述私人銀行人士透露。

  家族信託業務,在國際市場上已有百年曆史。這也將成為未來內地富豪佈局境外的一大重點。

  除此之外,針對內地客戶群,香港的私人銀行提供的跨境理財産品及服務還在不斷擴展。香港一私人銀行負責人説,作為離岸投資平臺,香港的私人銀行補充了內地沒有的選擇選擇。

  儘管迄今為止,在資産收益方面內地與香港並沒有具體的數字對比,但香港私人銀行人士認為,由於香港真正實現了資産的國際化配置和佈局,有更加廣闊和靈活的投資選擇,而且近年來內地股市持續低迷而歐美市場復蘇走強,這些都構成內地財富通過香港出海的動因。

  但無論如何,對於並不諳熟國際市場的“新來者”,財富出海的新跳板也可能是一柄雙刃劍。

  交通銀行深圳分行沃德財富中心的一位理財經理向記者回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香港大批外資機構倒閉,相關産品遭遇鉅額虧損,眾多客戶損失慘重。其中不少內地的客戶受到連累。

  而反觀之,內地機構由於沒有直接對接全球市場反而躲過了一劫,這也導致當時大批內地客戶紛紛選擇回流。“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的內地理財經理,就在那個時候接收了很多大客戶。”

  看來,對內地富豪而言,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風險與陷阱也不少。

  而對境外財富管理機構而言,如何牢牢把握住“財神”的心,帶領他們走向“對面”的財富藍海,則是最迫切的命題。 ⊙記者 徐維強 ○編輯 王誠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