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外企需適應中國反壟斷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08-19 20:30:33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曉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反壟斷調查在歐美國家非常常見,其作為維護市場秩序的有效手段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隨著中國市場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未來中國反壟斷調查可能會更多。外國企業要適應中國法律,與中國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

  中國政府近期在IT、汽車等多個行業展開反壟斷調查,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儘管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已經就此表示,查處壟斷行為是國際通行做法,在《反壟斷法》面前,中國對所有企業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的情況,但一些西方媒體仍然認為,中國政府欲借反壟斷調查排擠外資,一些被調查的外國企業也認為遭到了非公平的針對性對待。

  就上述輿論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專家認為,外媒對中國的指責缺乏依據。從近幾年我國已經開展反壟斷的領域所涉案例看,並不存在內外差別問題。目前的反壟斷調查只是為打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外資企業需適應這一變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市場公平秩序。

  公平性不容質疑

  7月以來,中國政府有關部門針對外商投資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的消息接踵而至。在針對外資豪車品牌的反壟斷調查開始之後,一些國外媒體認為此次中國國家發改委只“亮劍”外資車企,而沒有涉及國內汽車企業,似乎有“偏袒”之嫌。歐盟商會日前發表聲明稱,中國政府近來的反壟斷措施,讓外資企業因蒙受壓力而接受處罰。“這種指責是毫無道理的。根據目前調查的情況,外資確實存在壟斷的情況,中國相關部門開展的反壟斷調查是有理有據的。為什麼美國等國進行反壟斷調查就是正當的,在中國就變成了排外?”中國外商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屈延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對目前的一些質疑表示不解。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部副研究員郝紅梅也同意上述看法。她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反壟斷調查以事實和數據作為支撐,是維護市場秩序的有效手段,跟企業的性質沒有關係,當然也不會存在“選擇性執法”的問題。“這段時間反壟斷調查主要針對外資企業,引發了外界的一些猜疑。事實上,縱觀中國反壟斷執法6年來的情況,國企、非公企業、外資企業都有涉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相關資料顯示,2013年液晶面板反壟斷案件中,調查的對象就不僅包括南韓、日本的外資企業,也有中國台灣地區的企業。同年,國家相關部門還對茅臺、五糧液兩大民族品牌涉嫌壟斷的行為進行了處罰。而此後,奶粉、汽車行業中被調查和被處罰的國內企業也不在少數。

  沈丹陽此前就表示,在中國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如果觸犯了法律都將受到制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外資需適應變化

  “我國的反壟斷調查是有法可依的,沒有特意針對任何企業。只是過去我國在這方面的監管比較薄弱,不少外資企業習以為常,如今面對變化有些不適應。”郝紅梅指出。

  有業內人士也表示,過去中國在吸引外資的過程當中,過分強調對外資的吸引、鼓勵、支援和保護,而忽視對外資的調查、監管、約束,更忽視對於失信企業、違法企業的調查和處罰。這次反壟斷調查實際上是要“補上這一課”,即扭轉過去對跨國公司長期存在的超國民待遇的監管政策,真正實現跨國企業與內資企業“一碗水端平”。“中國監管者近日對一些外資企業進行的反壟斷調查是歷史的必然,所有企業都應該適應這一政策環境。”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薛克鵬強調,2008年前,中國《反壟斷法》尚未實施,那些涉嫌壟斷的企業在歐美接受反壟斷調查,在中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規範。現在,中國監管層嚴格執行《反壟斷法》是必然趨勢。“隨著我國今後反壟斷執法的不斷深入,當反壟斷成為一種常態,再加上各方面對中國反壟斷調查認識的不斷提高,外界就不會反應這麼激烈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國際商報記者説,有關反壟斷的調查在全球商業活動中非常常見,只要中國依照法治的精神,按程式和專業性進行執法和程式審判,相信會贏得越來越多外企的理解和尊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