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冷的“熱”專業和爆紅的“冷”專業[圖]
- 發佈時間:2014-08-19 02:32:2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每年七八月的酷暑季,對於即將踏入大學門檻和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們來説,希望和不安交織在一起。在這個季節,一面是高考生填報志願、憧憬著未來美好的大學生活,一面是畢業生初涉社會,步入職場,四年大學時光似乎是對他們當初選擇的檢驗。
從不少畢業生的就業經歷來看,報考熱門的專業不一定能為自己的未來謀份好工作,而“門可羅雀”的冷專業也不見得將人生“打入冷宮”。
——“外熱內冷”的專業——
法學:擴張式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嚴重失衡
幾年前,憧憬公平正義的高晴填報了國內某知名高校法學專業,“當時法學是熱門專業,我的分數足足高出一本線70多分,能讀法學的同學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優中選優。”高晴説。
幾年後,法學、電腦等曾經的熱門專業卻屢屢登上“就業難”的榜單。高晴告訴記者,班級三十余人,除了讀研的十幾人,剩下的學生或考取公務員,或進入國企,能繼續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只有兩三位。
“我仍然想找一份法務工作,但用人單位都要有工作經驗,可唐僧取經前也沒去過西天啊!”如今,高晴投了近一個月的簡歷,同時穿梭于廈門各大律所實習、面試,但招聘函仍然杳無音信,投出去的簡歷如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幾乎每所高等院校都設有法學專業,擴張式的專業設置與社會供需關係嚴重失衡。“法學看似就業面廣,但各行業都可以涉入,公務員招人少,工作經驗設卡,企業技能要求高,專業和崗位需求不匹配,所以大部分同學都會選擇考研。”高晴無奈地説,現在上了這條船,只能“且行且珍惜”。
新聞學:“人人都是新聞人”學新聞還有用嗎
“不分白天黑夜,沒有上班下班之分,不變的就是24小時手機通聯,還有時刻緊繃的新聞狀態,這是一份責任,你得扛著!”説這話的是一位剛入職兩年的新聞記者,目前就職于國內某一線都市報機動報道組,長期奔波在突發事件的第一現場。
幾年前,王軍(化名)懷揣著“鐵肩擔道義”的新聞理想,報考了中山大學新聞學專業,“那時候新聞火啊!市場化媒體活躍,報考新聞學的多少都有點理想主義‘文藝范兒’。”如今,如果再讓王軍做一個選擇,他卻有些猶豫。王軍坦言,自己是一個“幸運兒”,能在畢業後參加校園招聘,直接進入專業對口的媒體單位。
“媒體圈有個現象,雖然做新聞,但卻不喜歡招收新聞專業的學生,特別是沒有經驗的畢業生。”王軍説,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人,新聞報道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科班出身的經濟學、國際政治等專業越來越搶手。
王軍自嘲説,新聞學就是個“萬金油”,隨著職場要求越來越專業化,新聞學反倒不適應這種態勢,加上媒體是一個可學習的行業,沒有太多的技術門檻,沒有特定的專業要求,入手快、門檻低。
金融專業:誰説我生來就“銜著金湯勺”
中央財經大學畢業生王曉磊(化名)就職于國內一傢俬有基金公司,與電視上出入高檔寫字樓、滿嘴中英文混雜的高級白領相比,王曉磊對金融專業卻有著自己的一番解讀。
“金融專業其實並不能保證畢業後能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或一份很高的薪水。”王曉磊説,“金融專業可能會比別的專業畢業生獲得高收入的比例高一些,但是並沒有一些人想像的那麼誇張。我們有一個女同學畢業去做了空姐,湖南衛視還曾經報道過我一位師姐去做了保鏢。”
記者了解到,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去向非常多元,銀行、證券、基金、民營企業、外企、事業單位、國家行政機關等。薪水隨著單位性質和工作崗位而高低不同。且根據智聯招聘發佈的《2013年金融行業招聘供需報告》顯示,金融領域人才供需失衡,競爭比例接近5:1。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王曉磊不得不故意隱瞞了自己的真實收入。剛領到第一個月工資的王曉磊説:“很多在銀行工作的同學,月薪大概是五六千,為了照顧他們的感受,我只好説我的月薪是八千。”事實上,他8月稅後的薪水超過1萬元。“我認為學校的綜合實力和個人的素質比專業來得更重要。”王曉磊説。
——就業“爆紅”的“冷”專業——
殯儀學:畢業半年前,學生被“預訂”一空
“星期一殯葬概論、收屍、整容、插花,星期二燒骨、輓聯、風水、傳染病……”這是網上流傳的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係的一份課程表。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口味稍重”。
財經法律、機械工程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專業,但很少人將目光投向殯儀學。
1995年,長沙市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國首開殯儀專業,向學生提供專業的殯葬職業教育。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院長盧軍介紹,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於殯儀很多人都諱莫如
深,但殊不知此類專業的畢業生不僅薪水頗豐,就業更是不發愁,甚至在畢業半年前就被各地殯葬單位“預訂”一空。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設立殯儀專業時無一人報考,四年後該專業錄取分數線已躍居本校前列。
與電腦、法律等熱門專業在全國高校競相開工不同,迄今為止全國只有幾所民政類高職院校開設殯儀專業。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專業也嚴控招生規模。
殯儀專業大二學生李丹告訴記者,從事這一行不要只看到收入,要在工作中調節自己的心態,學會敬畏生命,讓已經冰冷的生命重新煥發生機。
茶學:還沒畢業,幾十家公司搶著要
在安溪茶葉職業技術學校的茶道課現場,教室內瀰漫著淡淡的茶香。燙杯、投茶、沖水、悶茶……茶藝師一個個動作連貫有序,不差絲毫,在優雅的古琴聲中,為飲茶者營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品飲境界。
許娜萍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專業,現在任職於安溪茶葉職業技術學校。在許娜萍看來,茶有兩種,一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茶,二是“琴棋書畫詩酒茶”中的茶。
不知不覺間,“喝茶”已經逐漸融入現代人的養生觀念,茶學專業的畢業生也跟著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茶學專業的學生還沒畢業,便會有幾十家公司搶著要,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但招生時卻常常爆冷門。”許娜萍説。
音樂治療:醫療衛生理念的轉變拓寬了就業渠道
夏日午後,在舒緩的音樂聲中,音樂治療師楊靜文帶領一群病人進行康復治療。
楊靜文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這是一門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新興學科。這裡所説的“治療”不再是狹義的醫學治療,還包括通過聆聽、唱誦、音樂創作、即興表演等形式給患者帶來精神安慰。
目前,國內的醫療衛生理念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變時期,即從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觀念轉變為人文關懷與醫學並舉的觀念。音樂治療師就業方向前景廣闊,綜合性醫院、兒童特教機構、康復醫院、老年院、心理診所都是他們可以施展才能的舞臺。
楊靜文説,她希望音樂治療能夠更加普及,這樣更多的患者能夠敞開心扉,融入社會。
——聲音——
填報專業要摒棄“面子觀”
家長們讓孩子報考這些看似熱門其實就業並不理想的專業,往往為了所謂的“面子”。他們將報考財經、法律、金融等熱門專業看做步入精英階層的“踏腳石”,把身著西裝革履、出入寫字樓視為成功的象徵。
這種“只重面子,不重裏子”的報考方式,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事實上,熱門專業的競爭常常是“千軍萬馬勇過獨木橋”,高考分數遠超錄取線。但四年後,由於同業競爭激烈,大量優秀的“苗子”不得不失業或轉行。
此外,一些高校為了爭取生源,完全不考慮社會人才承載量,不顧自身辦學條件,一味設置熱門專業,導致大量畢業生實力不強,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對高校來説,招生政策應當摒棄功利化思維,以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從學生自身來説,應更多考慮自己的興趣,而非一味向“錢”和“鐵飯碗”看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