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野生魚比養殖魚有營養是個誤區
- 發佈時間:2014-08-18 15:06:00 來源: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 魏吉順 馬文文
“去附近的超市、菜市場買魚,總感覺那種真正的‘野生魚’難找,大部分還是養殖的。”8月7日,在歷山路大潤發超市,正在購物的濟南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就想給懷孕的兒媳婦買些野生魚吃,“野生魚吃活物長大,肉更嫩,受得污染也少一些,吃起來更營養。”
如今,“野生”基本就是價值、稀有的同義詞,比起養殖魚來,野生魚以新鮮、無污染更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野生魚更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就像近海的魚或會受到不可避免的污染,而這些是不可控的。”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水産品品質檢驗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條三斤重的草魚,養殖最多需要一年時間,但在長江裏成長時間需要2-3年。野生魚的劣根性更強,一條魚一生可能在多個水域生活,它呆的某些水域或許就是五類水或劣五類水。但是養殖魚的養殖用水,國家有明確標準,這種水體的潔凈度大致相當於地表水的三類水,也就是可做飲用水源的水質。養殖戶在抽取外界的水後,並不能立即用它養魚,必須經過滅菌、消毒、沉澱等多道程式,待水質檢測達標後,才能放進養殖池塘。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消費者對野生魚的渴求,正因為他們對養殖魚用藥方面有顧慮。“其實現在國家對漁場養殖中藥物類的管控已經非常嚴格,這些年在山東沿海漁場藥物抽檢中,像氯黴素等一些違禁藥物幾乎就看不到了。”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市場與品質監管處處長王成建告訴記者,我省今年第一季度313個水産苗種監督抽查總體合格率為96.8%,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但同時仍存在個別地區、個別品種藥殘超標現象。王成建也提到,“現在市場上魚類的來源也很複雜,像在濟南市場上賣的一些魚可能是從浙江甚至更遠的地方過來的,目前這一塊兒的市場準入機制還在完善。消費者最好還是到一些大型超市或是正規的生鮮市場等監管更嚴格完善的地方購買魚類。”
另外,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中心與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分析檢測中心去年做了一項關於野生魚和養殖魚營養價值的對比實驗,實驗的對象為重慶人經常吃的長吻鮠(江團)、中華倒刺鲃(青波)、草魚、鳙魚(花鰱)4種長江魚,參與實驗的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維志表示,很多人認為野生魚營養更高,其實是一種誤區。在歐美,野生魚類往往不被作為食品推薦,野生魚等同於品質安全得不到保證的魚。姚維志説,魚的營養價值主要體現在魚肉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魚的鮮味主要取決於鮮味氨基酸,鮮味氨基酸總量越高,魚的鮮味越好。而實驗數據顯示,養殖魚的這些指標均高於野生魚。
在採訪中,業內專家也提醒消費者:不論是野生魚還是養殖魚,最主要的是一定要辨別是否新鮮。鰓是魚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排毒器官,在烹調前,一定要將魚鰓等清除乾淨。最好將魚頭用清水浸泡半小時或簡單煎烤一下,這樣可以減少一部分脂肪,而脂肪最容易藏匿重金屬和農藥殘留。不要選頭大的魚,頭越大,存在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就越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