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搭便車者" 華黎明:霸權豈能與合作同日而語
- 發佈時間:2014-08-18 07:24:00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指責中國是國際事務中的“搭便車者”,激起中國輿論一片批評聲,這是正義的呼聲,中國人要向美國討回公道。
中國的崛起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原動力是改革開放,外因是經濟全球化。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在改革開放的中國找到了巨大的市場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中國成為它們最大的潛在市場和全球利潤的主要來源。它們向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從而獲得了專注于高端産品的研發和製造的機會。美國500強企業前10名都在中國投資,它們在中國的生意份額已超過其本土,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由此可見,中國35年發展和崛起的過程,實際上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利益相互滲透和依存的過程,是相互搭了對方的“便車”。
經濟全球化助推了中國的發展和崛起,這是美國和西方始料未及的。於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美國政要紛紛要求中國成為“利益攸關方”或“負責任的國家”。美國要“領導”全球,坦言奉行“美國例外主義”,即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主張在國際事務中合作共贏。中國希望與美國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但中國外交決不可能被納入美國全球戰略的軌道。中國希望與美國合作共贏,但不可能與美國分擔謀求霸權的“責任”,也不能與美國分享“領導”全球的“利益”。這就是中美關係結構性矛盾的癥結所在。
被美國政治精英們詬病最多的是中國的中東政策。奧巴馬關於“中國搭了30年便車”的談話就是由伊拉克的話題引起的。他們的潛臺詞是:美國在中東花錢死人,中國卻輕鬆地從那裏拉走了石油。將美國在中東的困局和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石油貿易捆綁在一起,本身就是個偽命題。眾所週知,伊拉克和中東今天的亂局是美國一手製造的。美國企圖用“槍桿子”在中東推廣美式民主,發動戰爭推翻主權國家的合法政府,激活了中東地區盤根錯節的種族和教派矛盾。如今造成了美國進退兩難的窘境,難道要中國分擔美國的這種“責任”嗎?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使中國在伊拉克的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2012年中國政府動用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營救身陷美國發動的戰爭的3.6萬名同胞。中國與中東各國的能源與經貿合作本應比現有規模大得多,局勢的動蕩制約了合作的潛能。中國是美國製造的中東亂局的受害者,而不是美國發動戰爭的“搭便車者”。
美國要“領導”世界,中國要與世界合作共贏,二者豈能同日而語。
(華黎明 作者係中國前駐伊朗、阿聯酋、荷蘭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