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族種業:在新一輪改革中破土而動

  • 發佈時間:2014-08-18 02:31:1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澎

  編者按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子是不可替代的農業生産資料,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中央領導多次考察種業,就種業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種業體制改革方向已經明確,新一輪的種業改革正在推進。

  管理職能:由“管種子”到“管種業”

  5省區四川、甘肅、湖南、安徽、寧夏5省區已出臺實施意見配合種業體制改革。

  1.5億元天津計劃投入專項資金1.5億元,用於支援種業改革發展。

  千萬元資金吉林、江蘇、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等省每年共投入上千萬元資金用於種業改革發展。

  《意見》發佈後,全國種子系統齊心協力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種業改革。農業部把種業改革任務梳理成21條、51項具體措施,分解到19個種業部際協調組成員單位具體落實,各個成員單位主動入位,合力推進。各省區市黨委、政府也迅速傳達學習了深化種業改革精神,並及時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和措施,將推進種業改革發展作為重要工作進行了部署,積極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措施。

  農業部投資5億元用於種質資源、改良中心、品種區試和品種展示示範場等建設。財政部研究制定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安排4億元農發資金建設良繁基地。此外,發改委投資近4億元滾動支援企業生物育種能力建設,支援種子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同時,科技部組織編制主要農作物良種科研攻關規劃,啟動商業化育種研究與示範項目。不僅如此,教育部、人社部等10多個部委也都從各自領域積極落實種業改革政策措施,支援種業改革發展。全國人大農委正在抓緊修訂《種子法》,將進一步強化促進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法律保障。

  全國各級農業部門主動轉變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打破地域限制,激發市場活力,推進種業改革。據了解,農業部已經取消、下放6項種子行政審批,近期還將下放5項;《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得到修訂,《國家級水稻玉米品種審定綠色通道試驗指南》也于5月26日發佈。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全國現代種業發展工作會議上指出,隨著種業的發展,管理工作已經由“管種子”轉變到“管種業”,需要將工作領域由管許可、管品種、管品質、管市場,向抓改革、抓科技、抓政策、抓機制拓展。

  體制改革:讓科技人員依靠創新富起來

  産權交易中心8月13日,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産權交易中心在中國農科院試運作。

  權益比例改革農業部開展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調研,改革試點方案已經形成。

  保留身份和職稱到企業工作甘肅允許科研單位人才保留身份和職稱到企業工作,工齡滿30年的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可在原單位辦理退休手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科技人員實行成果的權益激勵,是激發創新活力的最有效手段。明確將科技成果的佔有、使用、處置、收益等權益相應的賦予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是農業部種業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我們要有讓科技人員依靠創新富起來的胸懷!”余欣榮感慨道,“目前,農業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正在組織部分科研單位,將先行開展科研成果機構與人員權益比例試點。這將是我國種業乃至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制度創新。”

  目前,農業部依託中國農科院成立了國家種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立了成果産權交易平臺,8月13日正式上線運作,其目的就是要讓所有創新成果公開進場、公平交易,在全國、全産業鏈實現優化配置。這種“搞活”的形式,就是鼓勵科研單位將利用國家撥款形成的科研成果申請智慧財産權、作價入股或公開上市交易,激活種業成果技術市場,促進成果向企業依法有序流動,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科研單位基礎性公益性研究主體地位一直是種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支援,鼓勵企業整合科技資源,加大育種創新投入,尤其是出臺特殊寬鬆的政策,能更加有效的促進人才向企業流動;另一方面,提高公益性科研單位保障水準,使其專注于基礎理論、育種材料、共性技術等研究,逐步建立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有序分工、密切配合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如今,全國很多省市都出臺了地方政策,以促進育種人才向企業轉移。甘肅允許科研單位人才保留身份和職稱到企業工作,工齡滿30年的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可在原單位辦理退休手續。浙江、湖南允許進入種子企業的育種科技人員在原單位保留5年的人事關係。湖北允許離崗轉化科技成果且在本省創辦科技型企業的科研人員,在原單位保留5年的人事關係。

  種子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智慧財産權保護治“心病”

  10家明星企業北京評選10家明星企業並獎勵1000萬元,與津冀滬渝構建種業協同創新發展機制。

  新品種區試浙江、湖南優先安排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參加區試,江蘇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區試名額供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參試。

  專項資金浙江、福建、湖北、廣西、寧夏等省區新增專項資金,支援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

  《意見》進一步強化了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眾多骨幹種企珍視這個難得的機會,不斷創新。神農大豐投入近2.5億元建設科研體系,中種集團、隆平高科、金色農華、墾豐種業年科研投入都在7000萬元以上,登海種業等企業均投入1000萬元以上建設品種審定綠色通道的測試體系。在這個發展機遇期,有實力、有遠見的種企都在加大研發投入,以增強自身的品種創新能力。今年1月至7月,國內種企申請新品種保護412件,同比增長46%,比科研院所佔比高14個百分點。

  種企在提升自身科研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在努力提升制種生産能力。登海種業投入近3000萬元對新疆制種基地進行改造,金色農華投資6000萬元在湖北新建水稻加工處理中心,豐樂種業投資3000萬元在新疆設立子公司,提升種子生産加工能力。

  近年來,國內種企兼併重組不斷加快,種企數量已經減少到5200多家。除中小型種企間的兼併重組外,隆平高科、荃銀高科擬分別引入中信集團、中新融創等戰略投資者,大幅提升自身資本實力;中種集團增資控股廣東金稻種業,農發種業收購山西潞玉,隆平高科與奧瑞金籌劃戰略合作,國內50強種企之間的兼併重組拉開序幕。

  “打假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要保證!”余欣榮談到國內種企發展時強調説,“國外種業發展實踐證明,智慧財産權保護水準越高,企業的研發投入就越大,創新能力提高就越快。”對比分析,我國種企與國外種企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上。做大做強我國種子企業,必須激發出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必須保護好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當前,企業投入研發的積極性雖然提高了,但許多企業反應,套牌侵權使他們在創新投入上仍然“心有餘悸”。因此,治理這一“心病”,必須堅持對症下藥、標本兼治,嚴厲打假、重點治假。

  隨著這些年種業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種子管理逐步加強,“缺種子”和“劣種子”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如今套牌侵權行為猖獗,打擊“假種子”和侵權行為已經成為當前市場監管的主要任務。“品種靠冒、基地靠撬、種子靠套”,儘管不是種子市場的全貌,但也反映出問題所在。建設種業強國是靠創新驅動的,這需要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發展環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