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準有局限性 貨幣政策調整宜轉向價格工具
- 發佈時間:2014-08-15 09:07:0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昨日,有媒體報道稱,部分小微企業制度鬆散,導致企業高管把企業受益於定向降準的銀行貸款用於其他用途。
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被小微企業挪作他用,應存在真實的個案,但也只是極少數小微企業的行為。不能因此而對定向降準給予全面的否定。以下兩組數據就可以反映出定向降準的作用。
首先看小微企業的貸款數據。央行發佈的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顯示,上半年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4.17萬億元,同比增長15.7%,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5.6個百分點和2.3個百分點,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1.7個百分點。上半年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佔企業貸款餘額的29.3%,比上季末高0.2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新增貸款1.0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6億元,新增貸款佔同期全部企業新增貸款的32.5%,比一季度末佔比高2個百分點。
其次看“三農”的貸款數據。上半年末,農戶貸款餘額5.06萬億元,同比增長24.4%,增速比上季末高0.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5547億元,同比多增1043億元。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在兩次定向降準之後,“三農”和小微企業獲得的貸款確實有所增加。定向降準政策的預期作用已經有所體現。
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流向“三農”和小微企業後,後者是不是用於發展生産,恐怕誰也不能做出保證。這個問題正是央行所擔心的。
“定向降準等結構性措施若長期實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的真實性可能出現問題,市場決定資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準備金工具的統一性也會受到影響。”央行在今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就明確表示出了其對定向降準的擔憂。
之後,央行在8月8日選擇增加120億元再貼現額度的方式來繼續支援“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希望借此拉低社會融資成本。
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的7月份金融數據,也印證了央行的擔憂。
悲觀的評論人士稱,從今年二季度開始連續推出調整存貸比、定向降準、抵押補充貸款(PSL)等有利於信貸增長的背景下,7月份金融數據卻呈斷崖式回落,是無法完全用季節性規律進行解釋的,至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前期定向刺激的手段效果不明顯,持續時間短,並未發揮預期作用。
雖然PMI等宏觀經濟先行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已經有企穩跡象,但回升基礎仍不牢固,7月份金融數據更是加劇了各方對三季度GDP增速回落的擔憂。
央行對後續的判斷是,從中長期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增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信貸資源投向的優化,根本上還是要依靠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當前實施的政策主要還是總量政策,其結構引導作用是輔助性的,在寬信貸的數量型寬鬆空間已遭壓縮後,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應在價格型工具上。
於是,越來越多的機構以及分析人士將目光鎖定在貨幣政策的價格型工具上。他們預測,最快本月央行即有可能採取降息或者定向降息的措施藉以拉低居高不下的社會融資成本。即便不採取降息這樣的強刺激措施,也應該更多的使用價格型工具進行資源調配,打通短端利率向中長端利率傳導、再向實體經濟傳導的通道。
最後,定向降準是一項好政策,但因其局限性,遠遠不能承受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之重。誰來承擔這個重擔呢?唯有寄望創新和價格型工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