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別以“完人邏輯”看待馬雲狩獵

  • 發佈時間:2014-08-14 02:30:47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議論風生

  名人確實該起到道德示範作用,但別拿“完人邏輯”看待他們;在底線與道德高標之間,他們有著廣泛的行為自由。

  知名企業家馬雲的微網志認證,跟環保有關,可這兩天,他兩年前在英國的狩獵之旅,卻在微網志上引發“不環保”的質疑,並迅即演變為一場口水仗。面對指責,馬雲辯解,這次旅行是為了動物保護而非娛樂。但這一説法,又被人批評無非是立著“環保”牌坊的“壕”消費。

  有些名人,總自帶“上頭條”技能。拿馬雲來説,他去英國狩獵,在當地純屬合法行為,可照樣有質疑聲在候著他:駕飛機、開越野車去狩獵,這揮霍之舉在環保詞眼面前不“違和”嗎?作為名人,這樣做合適嗎?

  依我看,花錢到英國狩獵,這或許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但要説此舉是揮金如土,卻也談不上。據了解,在這次狩獵度假中,馬雲和其他11名同伴花費了3.6萬英鎊。平攤下來,每人平均花費約3萬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如果包括了租用一週度假城堡、雇傭4架直升機等開銷,性價比應該説挺高的,未必算揮霍,且其消費水準跟馬雲所擁財富沒什麼不匹配。在多元化社會,只要收入合法,怎麼花錢是種個人自由,無需過多置喙,除非涉及公共利益。

  至於説馬雲等一行人的狩獵行為違背動物保護精神,那就有些認知偏狹了。實際上,馬雲等人的狩獵活動,並非偷獵行為。這場狩獵是由當地組織,無論是否具有商業性質,其過程都受到嚴格控制,如發生危險射擊等行為,便可能被要求中止狩獵。此外,這次狩獵是為了對當地野鹿實行總量控制,並非無計劃的濫殺,這也是解讀馬雲狩獵之旅的事實基礎。

  當然,質疑聲中也不乏有些道理的,如馬雲狩獵沒必要打著“環保”名號,親身打獵學到的是打獵知識,而不是“通過打獵保護環境的知識”。這裡面,有認知歧異的因素在裏面:在有些人看來,獵殺動物就是破壞生態,而國內的動物保護也多停留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但在國外,“狩獵也是生態保護的手段”觀念很常見,定期發放狩獵許可證,對動物進行總量控制來維持生態平衡,並非新鮮事。

  實質上,集結在該話題上的爭議,其實也投射出社會觀念水位的參差:其中有消費觀念差別,有對動物保護的理解偏差,有對名人“示範作用”的預期,還有仇富心態下的主觀判斷。對馬雲來説,這是作為名人該承受的一種代價;但成熟的輿論,也不會在“立環保牌坊高消費”的苛責裏去煽動某種流行情緒。之於公眾,遲早要明白一個道理:名人確實該起到道德示範作用,但別拿“完人邏輯”看事;在底線與道德高標之間,他們有著廣泛的行為自由。

  □魏英傑(媒體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