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産業化:增綠更添“金”
- 發佈時間:2014-08-13 07:32:36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鎮,觸目所及,山澗溝壑,棵棵幼苗綠意盎然。昔日的荒山禿嶺,現在已是滿目蔥蘢。這幾天,家住三星村的果農劉顯富果園的60畝沙果即將收穫,月初就被商家全部高價預訂。在森林覆蓋率得到提高的同時,劉顯富這個種果子、賣苗子的果農今年純收入就達20多萬元。
果農劉顯富生態經濟雙豐收,只是當下我區林業産業化的一個縮影。我區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6.59億畝,其中森林面積3.73億畝,具有生産綠色林産品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具備發展民生林業、增加民生福祉的良好資源條件。加快林業産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林業産業,對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興林富民,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退耕地都種了山杏,每年山杏仁就能賣上大幾千元,我們真正享受到了‘生態紅利’。”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農民聶寶説。
近年來,我區林業産業化取得了長足發展,林業産值達到400多億元,在推動綠色增長、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增收,特別是在扶持和改善貧困落後地區生産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區已初步形成了以林木培育、名特優新經濟林、種苗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木材加工製造、林産化工、生物質能源、森林沙漠景觀旅遊等為主的林業産業體系,開發出人造板、紙漿、飼料、藥品、保健品、食品、飲品、果品、生物質能源等一大批林業産業産品,並帶動了加工、貯藏、流通等相關産業的發展,林業産業鏈不斷延長,附加值不斷提高。
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以野山杏為原料,開發出有機杏仁露、木糖醇杏仁露、酸杏汁等産品,投放市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加強基地建設夯實了企業發展的基礎。公司通過與村社、農戶簽訂山杏種植管護、杏核杏肉收購合同,為農牧民免費提供優質山杏新品種種植與嫁接,同時組建技術服務隊,向農民提供栽植管理技術服務,每年發展杏樹基地3-5萬畝,山杏收購季節以保護價收購杏核杏肉,直接帶動17000戶農牧民,戶均增收千元。成功實現了辦企業、綠山頭和富百姓的多贏目標。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成吉思汗鎮大甸子村依託生態建設成果,逐步由單一農業向多層次、多鏈條産業發展,生豬、大鵝、笨雞等農戶莊園經濟與野生榛子、蘑菇採摘生態産業有機結合、互促共進,為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示範性的作用。2013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在不影響林木生長的條件下,大甸子村在退耕還林地間種藥材,每畝産值在400元以上。
為了優化林産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産品加工,開發新産品,提高産品附加值,增強林産品市場競爭力,自治區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鼓勵企業培育自主品牌,提升林業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同時,大力推進林業産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和産業集群配套優勢,增強企業風險抵禦能力。
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草原、沙漠、濕地等自然景觀、歷史遺跡以及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等,依託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努力打造森林旅遊品牌和現代旅遊産品,延伸森林旅遊的産業鏈條,提高服務檔次和水準,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森林旅遊需求。
烏海市金沙灣生態旅遊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經營範圍為生態建設、生態保護、旅遊開發等。旅遊區自2005年開工建設以來,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億多元,已建成集沙、山、水、林、休閒體驗、民俗展示、農家餐飲、種植養殖示範及觀光旅遊為一體的大型森林沙漠旅遊區。現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特色餐飲文化休閒區、葡萄園觀光采摘區、沙漠休閒娛樂區、沙漠綠色能源發電站和花卉林木種植、觀賞基地等5大功能區。自開園至今,已吸納260多萬人次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共實現旅遊收入5929萬元,解決本地農民就業2300人次,從業農民年平均收入25200元,示範帶動305戶農民從事葡萄、林木花卉種植、採摘及餐飲、養殖、沙漠旅遊,每戶每人平均收入都在9000元以上。
“林權改革讓我們村有了果樹經濟林”
寧城縣小城子鎮柳樹營子村是典型的山區蒙古族民族村,通過林權制度改革,全村2000畝坡耕地全部落實到戶,栽上了果樹經濟林,去年700畝已進入挂果期,年收入700萬元,全村每人平均增收3000多元。“現在, 不僅彩電、冰箱、洗衣機進入了我們普通山裏人家,小轎車也成為一些林果大戶出行的代步工具。”村支書自豪的説。柳樹營子村2012年9月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通過不斷提升林業産業層次,延長産業鏈,發展迴圈産業,自治區林産品加工利用率明顯提高,已由單一的木材利用和初加工,發展成為多功能、多效益、綜合性的林業産業。灌木人造板、經濟林産品加工利用規模迅速擴大;灌木原料林、灌木飼料林、經濟林建設和林木種苗業快速發展;生物質能源、藥材培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已成為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森林沙漠旅遊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完善,使農民有了自己的林業資産,林業生産積極性空前高漲,出現了一人承包、全家就業、快速致富的喜人景象。全區林地立體開發、設施林業産業發展迅速,效益突出。2013年全區農牧民來自林業的純收入達到470元,個別地區達到千元以上。在生態建設的同時,認真考慮科學合理的産業發展;在發展林業産業的同時,堅決貫徹生態優先的原則,形成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良性互動,産業發展逆向拉動生態建設十分給力,出現了全社會各界參與投資林業的熱潮。
全區1023家林業産業加工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1014家,佔全區加工企業總戶數的99.1%,總資産155.8億元,佔全區加工企業總值的92.8%,銷售收入79.4億元,佔總銷售收入的98%。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深入參與到全區林業三次産業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成為推動林業建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沙産業不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在發展沙産業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不以破壞環境為發展沙産業的代價。”自治區林業協會專家王永勝説。
鄂爾多斯市源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就是一家利用沙柳、楊柴、檸條等灌木進行直燃式發電的公司,年處理沙柳、楊柴、檸條等灌木20多萬噸。為了保證生物質熱電廠的原料供給,公司決定配套建設“百萬畝生態能源林産業化基地”,已完成23萬畝,並與西班牙碳基金會簽訂了每年37萬噸的碳減排協議,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轉讓價格不低於9歐元。企業在發電的同時還向居民區熱用戶供熱,其灰渣含鉀量較高,可直接供農民作為農家肥還田使用,形成一條迴圈産業鏈條。項目直接為當地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直接為農牧民增收6000萬元。
按照中央自治區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和把內蒙古建設成為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要求,我區在大力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的同時,堅持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把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作為林業的核心任務,以實現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為社會提供更豐富的綠色林産品、創造更多的民生福祉。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林業産業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以興林富民、增加林産品供給為根本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培育森林資源為基礎,著力提升傳統産業,大力發展新興産業,不斷優化産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著力推進建設發達的林業産業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種需求。”自治區林業協會會長王永勝談及自治區林業産業發展規劃時説。
科學編制實施林業産業規劃,引導産業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不同區域特點,遵循自然規律,編制實施好全區林業産業發展規劃,指導全區林業産業實現區域化、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優化産業佈局,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根據不同區域地區自然地理條件、資源狀況以及産業發展基礎條件,突出特色林産品的區域發展優勢,優化産業佈局,發揮區域優勢。林區及國有林場要結合國家實施國有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及國有林場改革政策,發揮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優勢,重點發展規模化的木材及林産品採集加工、特種動物養殖、林下種植和森林旅遊業;農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利用好國家支援“三農”發展的政策紅利,發揮勞動力富足優勢,重點發展特色經濟林、商品林和集約高效的種植養殖業;沙區要發揮光、熱充足和沙生灌木優勢,重點發展生物質能源、特色種植和林沙産品加工和沙漠生態旅遊業;城鎮周邊要與建設城郊景觀林業相結合,重點發展林下景觀種植、森林旅遊休閒業。
創新發展機制,培育現代林業産業基地。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解決農牧民資金和技術缺乏等難題,加快林業産業基地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推進“企業加基地,基地聯農戶,産品聯市場”及林業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模式,擴大林業産業基地建設規模,推行集約化、標準化經營,提高基地效益。大力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因地制宜推進能源林、原料林、飼料林和沙生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以點帶面,提高林業産業基地建設品質。
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産業創新升級。積極搭建龍頭企業、農牧民與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推進科技協作。大力引進和推廣適宜林業種、養、加業發展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建立産前、産中、産後技術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充分發揮林業部門組織的林業科技支撐專家團隊、林業科技特派員聯盟的作用,結合“科技三下鄉”活動,加強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示範戶和農牧民技術骨幹的資訊諮詢和技術培訓服務,提高農牧民林業經營性水準。加強林産品原産地保護,完善産品標準與檢測體系,切實保證林産品品質安全。
發揮邊境口岸優勢,拓展産業發展空間。積極參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的森林資源開發,依託國內對林業資源性産品的巨大市場需求,發揮中俄、中蒙延邊開放和滿洲裏、二連兩個橋頭堡的優勢,堅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做好木材進口和加工貿易,建立多元、穩定、安全的資源供應和産品銷售體系,拓展我區林業産業發展的空間。(記者方弘通訊員陳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