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盤錦:而立之年逐新夢

  • 發佈時間:2014-08-13 01:00: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遼河到此開枝散葉,21條河流匯集於此奔突入海,成遼河三角洲腹地之奇觀。這裡民風淳樸;這裡海河互吻;這裡無數油龍潛伏;這裡萬頃濕地連綿;這裡溫馨宜居,海洋時代的節拍正奏著和聲。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三十而立的豪情正述説著積極向上的詩篇。

  憶往昔,生生不息孕宏篇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之一的遼河,流經遼、吉、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四省區,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遼河文化。先人不僅傍水而居,勞作生息,而且由水啟迪了智慧,濫觴了文化。故有“上善若水”之言,“智者樂水”之論。從南北朝時期的五胡十六國到契丹人建立遼國,女真人建立的金國,蒙古人建立的橫跨歐亞的元朝帝國,再到滿族人建立的大清王朝,前後總計一千餘年,從勞動和生活中擴展了中華文化的外延,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四季分明的氣候養成了遼河流域人們節奏鮮明的習俗,採集、漁獵、遊牧及農耕經濟造就了他們勇敢剛毅的性格。特別是廣袤的地理空間賦予他們寬容的文化胸襟,因而多民族融合,儒、釋、道及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為一種現象,註定了文化的多元。

  作為遼河流域入海口的盤錦市,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飽含著深深的人文意蘊。在遠古時期紅山人已將足跡踏進了這塊富饒的土地,留下了美麗的紅山彩陶及文化。正可謂文脈暗承,浩瀚千里,承接歷史,開創未來。

  據《中國通史》載,戰國秦漢時期盤錦屬遼東郡。東漢時為房縣,三國及晉時屬昌黎郡,唐時歸渤海國顯德府,遼時屬顯洲奉先郡,金元明清各時代分別屬廣寧府、路、衛縣。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原盤山驛遷至雙臺子,民國二年(1913年)始稱盤山縣。1913年至1956年,儘管歷史多有重疊,盤山縣稱謂一直沒變。1966年盤山與盤錦農墾局合併,成立盤錦墾區,1970年改盤錦墾區為盤錦地區,1984年成立盤錦市。

  從明代遺存的地圖可看出那時的盤錦區域為水鄉澤國,沼澤連綿,蘆葦叢生,周邊衛所環設,説明那時的盤錦為邊境之地,歷史上溯,紅山文明的曙光早已眷顧此地。漢遼東屬國房縣遺址依稀尚存。明長城一百單八里蜿蜒蟄伏。甲午陸戰遺址八千子弟兵魂魄永存,時時述説著國恨家仇。“張氏墓園”安葬張學良將軍的祖先,隔海相望的錚錚忠魂正祈盼著家鄉的富變,將軍創建的新民小學當下還是書聲朗朗,將軍創建的水稻開發基地至今基調猶存。這裡有打響抗日第一槍王鐵漢將軍的故居,這裡也有舉義旗聯合抗日的綠林好漢張海天、項青山、蓋中華、蔡寶山組建的抗日義勇軍,這裡更有為真理而冤死的烈士張志新。

  這裡史稱南大荒,有早期的拓荒者和闖關東的流民。這裡有最早的捕魚文化,古魚雁文化的傳説展開了此地先民生生不息的畫卷。這裡有最早的蘆葦文化,巧手的蘆葦編織補養了幾代人的飯碗;這裡有最早的農耕,鹽鹼地上産的稻米成就了今天“盤錦大米”。男捕魚、男耕作、女編織成了數載的生命線。這裡迎來過30萬人的知青,從而改變了這裡的知識結構。這裡也迎來了30萬的石油産業大軍,從此改變了這裡的生活結構。這裡如今迎來八方來賓,將改變這裡的經濟結構。歷史正孕育宏篇。

  看今朝,風正一帆懸

  30年前,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成立,圓五彩之潤化,融八方之和聲,卓卓偉業,烈烈豐功,昔九河下梢,奔突而洪荒,今油地攜手,文明而肇創。1984年底,依附遼河油田,因油而生,從此因油而興。隨著油氣資源的萎縮,近年來盤錦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適時提出“轉身向海、全面轉型”的號召,開疆擴土,譜寫盛世華章。播惠風和暢,攜清流激蕩,素描重彩相宜,引來風帆起航。説不盡水墨丹青意,道不完百業民興旺。近四年來,各項主要指標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下轉第六版)

  盤錦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北岸,遼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是全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區域面積4131平方公里,海岸線118公 裏 , 人 口140萬。是我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所在地,是遼寧省重要的商品糧和優質大米出口基地,是世界第一大葦塘的所在地,有國家級的遼河口自然保護區。盤錦市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有機食品加工基地、全國迴圈經濟建設試點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是遼寧省沿海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是鑲嵌在環渤海圈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盤錦賦

  □曹路

  遼河萬流匯聚,濕地形勝獨攬。紅山先民生息所,明代長城經行處。甲午陸戰場,漢卿桑梓地。

  曰盤錦市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名也;曰盤錦墾區者、盤錦地區者,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名也;其前身曰盤山者,或曰晚清“盤蛇”之誤,殆斯時乃大澤之地,縱有驛道不過一蜿蜒之蛇。然此名少見經傳之地,亦有得以賦乎?有以哉!甚矣哉!

  其吾鄉也,乃遼河入渤海之地。河海相匯,氣象殊異。碧水相環,雲蒸霞蔚。蘆蕩浩淼,鐘靈毓秀。鶴頂丹呈,灘塗霞染。海韻河風,滔滔情懷。河海開畫境,丹青寫意;沃土蘊天籟,福祉待興。

  觀象在天,攬勝於地。九河下梢,負冀遼太子之洪力;四場聯洋,造全球濕地之大觀。冰封河口,斑海豹繁衍棲息;春潮乍涌,白天鵝列陣成行;綠葦初滋,黑嘴鷗聯翩戲水;黃蘆揚絮,丹頂鶴率與翔空。更有紅海灘者,陸觀如岸續紅氈,海望似浪生火焰,此誠鹼蓬草之奇觀也。

  大澤堪大,當世界不讓其尊;小城不小,于邦國之列先籌。或曰地靈人傑,地之靈異,人必傑出。雖名之未遠,應之可彰。稽之載籍,大荒西之醫巫閭山北為屏障;考之地下,遠上古之紅山文明時見端倪。乃知文明不棄斯也,青史早標吾鄉。清水小鹽灘,漢遼東屬國房縣遺址秦風不遠;三岔河渡口,唐太宗東征河蟹搭橋傳説至今。明代長城一百十八里,蜿蜒立吾鄉,塊塊青磚壘黑土;甲午陸戰數千子弟兵,奮起田莊臺,滴滴熱血祭遼河。

  駕掌寺張家忽焉崛起,遂有西安學良大義扶邦。青蓮泡李龍石一時才俊,聯蓋朝野,疏書治河。興稻作、助鄉學,漢卿鎮紙今猶在;抒胸臆、吐丹青,龍石墨寶仍攝魂。九一八之變,倭寇悍然強佔大東北;九二一反擊,鐵漢橫刀抗日第一槍!九龍屯聚建國功臣,舊沙場記憶未曾散;大葦蕩生真理衛士,張志新膽氣成絕響。性情也!血氣也!中華魂,民族魄!

  上口子高蹺,演繹民間風情;古漁雁文化,承載漁家傳説。自然、生態、人文、非物,遺産夥矣!得令致廣大而盡精微。天籟也!久遠乎!壯美哉!放懷于斯,性靈為之陶冶,修為因而激勵。流風所及,生機一派,萋萋然以致不衰也。

  上世紀,甲子冬,盤錦市緣油而生。披荊斬棘憑雙手,艱苦卓絕唱大風。大會戰思路,石油人采風。心聲朗潤,草廬作公堂;月影朦朧,燭光伴天燈。四方精英集匯,八面商賈昌隆。

  一座新城崛起,數年浩蕩生風。河海漾清波,有“南大荒”之逸氣;井架挽流雲,是“遼河人”之才情。因油而生,首批小康;連年財序,我鄉多前。曾經“十三妹”,不讓沈、大、鞍。油田屈尊第三,華錦名列百強。裝備製造熱,船舶修造忙。稻米享宇內外之譽;河蟹于普天下為鮮。話生態,綠色基地比家園;説旅遊,濕地情懷接水天。一河舉兩岸。岸南新區唯美,岸北老區改觀。濕地公園美,遼河大橋寬。

  而今轉身向海,定春暖花開。遼河口風光旖旎,鴨舌島又添新衣。影環清澈,依稀夢裏;晨光初露,綠野迷離;輕搖紈扇,神仙福地;心內波瀾,動若蟬翼。妙漫兮,身居何處?靜凈兮,天上人間!似曾相識,乍憶荷地,綠草無垠,相伴有期;雲如甘露,氣苦蘭息;不染雜塵,駕雲飄逸;天外有天,八荒致極。逍遙兮,身居雲巔,渴望兮,燈火闌珊。夢境也!追求也!現實也!遼濱新城,規劃輝煌,水上明珠,指日可待也!

  子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以化之,國學永續。遼河之碑林,獨步當代,往來其間,晉唐風韻撲面,細雨潤物;遼河美術館,笑傲藝壇,出乎其中,明清翰逸浸染,文脈暗承。細雨潤物,滌蕩精神濁流;文脈暗承,建設精神家園。文化者,軟實力也,既造崑崙肝膽,又生創新靈魂。信亦哉!

  人事有更替,往來成古今。臨河上溯,歷史湯湯而來;憑海遠望,新風浩浩撲面。其吾鄉者,文明之果也;其吾鄉者,奮鬥之花也;其吾鄉者,和諧福地也。

  噫!欣逢盛世,感慨萬千。五千年文明蘊藉,地負海涵;三十載建設碩果,世矚人説。昔日殊榮,載譽青史;今朝偉業,寫盡藍圖。美哉盤錦,其美哉,吾知鵬程萬里之可期也!

  本期稿件由本報記者戴相臣及曹路、呂紅麗、王本道、劉雲珠采寫

  圖片由盤錦日報記者劉傑、宗樹興、夏建國、孫江提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