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廬江:大戶種稻賺錢擴面尚存疑慮

  • 發佈時間:2014-08-12 08:31:5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丹丹

  7月28日,安徽省啟動了2014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在該省雙季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廬江縣,開放了8個早稻托市收購點。8月8日,記者在位於該縣泥河鎮的安徽禾源糧油貿易有限公司收購點看到,滿載稻穀的車輛正在排隊過磅。

  “國家有最低保護價政策,我們糧食才能賣到這個價。”正在收購點會計室內結算糧款的樂橋鎮農民張后兵笑著説,他家的十來畝地每年都種“雙季稻”,今年早稻畝産量近900斤,除去口糧,他把剩下的5396斤都賣給了糧站。

  記者了解到,目前廬江早稻收購價格穩定在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水準上,農民特別是種糧大戶認為種稻效益不錯,但對擴大早稻生産還存有顧慮。

  早稻種植收益明顯

  安徽禾源糧油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小林告訴記者,受中儲糧廬江直屬庫的委託,他們從7月30日起正式敞開收購。現在每天的收購量在150噸左右。總體來看,今年托市收購的稻穀品質不錯,大多都是三等稻。

  據廬江縣糧食局副局長趙先進介紹,今年早秈稻總體生産條件良好,畝均産量達到890.88斤,同比增加6.88斤,增幅0.78%。從銷售方面情況看,廬江縣早秈稻每100斤平均出售價格約132元,同比上漲4元,漲幅3.13%。按農戶實際售價估算,畝均産值1185.29元,同比增加53.77元,增幅4.75%。

  泥河鎮天井村的張傳順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今年光早稻就種植了600畝,畝産達到千斤以上。記者在他的田地裏看到,已經全部插了晚稻秧。

  “立秋之前,我們晝夜不分地搶收、插秧。“雙季稻”種植辛苦得很,但收益還是很高的。”張傳順給記者算起了賬:同樣的田地種“雙季稻”,凈利潤每畝約在700元;如果種植一麥一稻,凈利潤在300元左右。

  “國家如果不托市,我們這些種糧戶就沒積極性種糧了。”張傳順説,以今年的早稻為例,托市收購點的價格在1.35元/斤,但在非托市收購點只能賣到1.25元/斤。雖然只是一角錢之差,可對於種糧大戶就是一大筆收入。他計劃明年要把雙季稻面積擴展到1000畝。

  種稻需解決農藝、用工兩大難題

  “廬江縣有著種植‘雙季稻’的傳統,早稻種植面積、總産一般佔安徽省的1/6。”據廬江縣農委副主任鄧本宜介紹,早秈米除口感外,在營養價值上與中晚秈米、粳米相比,沒有任何差異。經調查統計,“雙季稻”較一季稻畝均增産60%以上,發展早稻即“雙季稻”種植是實現糧食增産的首選。

  即便如此,農民對發展“雙季稻”還存在顧慮。

  早稻種植苦在“雙搶”,必須在7月15日至8月7日左右這個高溫期間把早稻收割掉並種上晚稻。

  張傳順稱,除了比種一季稻種植要“吃苦”以外,早稻種植還存在兩大風險。

  第一大風險就是配套農藝不成熟。目前,普通的機械化插秧機基本上是為雜交水稻種植配套服務。早稻種植要解決密度問題,只有部分插秧機可以實現。而中晚稻的育秧需要提前一個月,插秧機根本無法解決種植的問題。

  第二大風險來自用工。由於“雙季稻”生産需要“雙搶”,且在夏季最高溫季節。一方面,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用工,難以及時物色;另一方面,氣溫較高,用工危險時有發生。一旦發生一起人員安全事故,後果都不可想像。如果能解決這兩個大難題,種植戶們一定會願意選擇種“雙季稻”。

  “我們公司也流轉了幾千畝土地準備搞糧食種植,種糧收益比加工收益還是大多了。”王小林表示,近年來,由於“稻強米弱”倒挂的價格體系,使得越來越多的大米加工企業舉步維艱。作為“雙季稻”主産區,廬江縣的大米加工企業鼎盛時曾有200多家,現在仍在堅持的只有幾家了,他們必須尋找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趙先進告訴記者,曾經,廬江的早稻每天要發好幾車皮到雲南、廣西等省份,現在受國際稻米走勢的影響,基本上都在本省內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