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尼克松辭職40週年:美國艱難反思水門事件遺産

  • 發佈時間:2014-08-10 07:1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洋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紐約8月9日電 題:尼克松辭職40週年:美國艱難反思水門事件遺産

  8月9日是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去美國總統職務40週年。尼克松本可作為一位有所建樹的總統名存史冊,卻因水門事件而名聲掃地。40年後,美國各界仍艱難反思這一系列事件帶來的深刻影響。

  有關的紀念活動在最近兩天達到高潮,關於尼克松及水門事件的書籍和紀錄片等接連問世。曾深度介入水門事件的約翰·迪安寫的《為尼克松辯護》是其中的一本應時之作。迪安認為搜查民主黨總部並非出於尼克松的命令,但尼克松卻試圖掩蓋事件真相,他下令錄製的白宮錄音帶也就成了最重要的證物。

  尼克松錄製那些浩如煙海的錄音帶本來是為他個人“名垂青史”,不料卻成了揭發他自己的證據,這大概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知名歷史學家布林克利向記者講述了美國特勤局人員是如何奉尼克松之命緊張錄製那些錄音帶的。在白宮的尼克松宛如“帝王”。

  尼克松知道如自己堅持不辭職,則會面臨國會的彈劾,甚至可能會被定罪。由此他也就不得已而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辭職的總統。然而,即使沒有水門事件,他與美國國會以及記者們的關係也都比較緊張。

  尼克松在1978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裏曾用很大篇幅試圖講清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但並不成功。他在書中也流露出對迪安的厭惡之情。迪安後來選擇揭發尼克松,也導致了水門案更多內幕的曝光。

  水門事件的嚴重後果之一是民眾對美國總統職務的厭惡和對美國政治的失望,給美國社會留下了一道沉重的傷疤。接任尼克松上臺的福特很長時間都要面對水門事件的壓力。福特後來在大選中失敗,也和水門案有一定關聯。接任福特的卡特也沒有扭轉總統職務的頹勢,直到裏根上臺,情況才為之一變。

  時評家珀爾斯坦推出的新作《看不見的橋》講述的正是美國總統權力從尼克松轉移到裏根手中的歷史過程。該書分析了裏根與尼克松的歷史淵源,以及裏根應對水門事件的政治手腕。裏根沒有借水門事件打擊尼克松,而是試圖加強共和黨的團結。他成為二戰以來繼肯尼迪後最受歡迎的總統。

  美國《紐約時報》就尼克松辭職發表的反思文章説,彈劾總統的説法時下正“沸沸颺颺”。保守派鼓勁宣揚要彈劾現任總統奧巴馬,而民主黨則“恐嚇支援者趕緊捐錢”。文章形容“歷史正仿佛以鬧劇的形式重演”。

  奧巴馬與美國國會的關係之緊張是近些年所罕見的。雙方都拒絕妥協,已多次導致議事癱瘓。共和黨最近大力推動“起訴奧巴馬”,雖然吸引眼球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而奧巴馬則顯得無所作為,眼下只得靠“空襲伊拉克”等虛張聲勢的戲碼聊以自慰。

  彈劾對於尼克松來説是實實在在的威脅;而彈劾對於奧巴馬無異於是一齣華府政治秀。如若共和黨通過11月的中期選舉成功控制參眾兩院,保守派意圖限制奧巴馬總統權力的措施勢必加碼。民眾對美國政治特別是對國會的厭惡之情已猶若40年前。

  《紐約時報》無奈指出,尼克松辭職40年之後,美國“仍難以界定總統權力的界限和政治問責的本質”。水門事件雖然給美國政壇帶來巨大震動,可惜時下在美國依然沒有多少掌權的政治人物從中領悟到事件實質意義。(中新社記者 李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