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4萬億巨債壓頂地方政府 銀行融資不看信用看抵押

  • 發佈時間:2014-08-09 08:42: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房價低迷融資難 2.4萬億巨債壓頂地方政府

  地方債危局

  毫無疑問,今年是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最大的一年。

  國內房地産行業持續低迷,地方債還款高峰期將至,面對巨大財政收支缺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正在不斷顯現出來。與此同時,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今年上半年多數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幅放緩,而剛性支出不減,地方債的償債壓力陡增。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11萬億元,而今年需要償還的債務佔債務總餘額的21.89%,這意味著,2014年地方政府需償還債務或高達2.4萬億元。“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而支出剛性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會進一步加大。同時,化解債務壓力較大。”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此前曾表示。

  2.4萬億巨債壓頂,註定了今年將是償債壓力最大的一年。在國內經濟下行的同時,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卻不斷下滑,尤其是一線城市土地流拍和底價成交頻頻,倒逼部分城市不得不對限購政策鬆綁。

  更值得關注的是,地方政府債務違約現象不時出現,從而影響到國內整體的融資市場。無論是券商還是基金子公司,相比較政府信用而言,如今更看重的是實物抵押,且估值折扣較大。

  限購鬆綁促賣地

  杭州鬆綁限購,佛山松綁限購……在46個限購城市中,相繼36個城市對限購政策做出了調整,而目的無非是托市,以刺激國內眼下低迷的房地産行業。

  由於土地以及房地産市場陡然降溫,過去借債發展、靠地還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因此導致一些地方的債務風險激增,加重了地方償債壓力,進而使得地方政府越加依賴賣地償債。

  在這一輪聲勢浩大的救市行動背後,不可忽略的最大動力就是地方政府賣地收入的驟降。據了解,7月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475億元,環比減少15%,同比減少49%。

  儘管地方政府努力加速賣地,然而有些開放商卻只能“望地興嘆”。一家國內大型房地産企業負責人稱,由於資金鏈的繃緊,市場不景氣,今年開發商拿地都非常謹慎。與此同時,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將地賣出去,不得不降低土地價格。然而即使如此,開發商為了保證公司現金流,面對價格非常便宜的土地往往也需要再三考慮。

  在這種市場心態下,土地流拍和底價出讓的例子比比皆是。7月29日,一年前由於交通位置便利而備受市場追捧的北京朝陽孫河地塊流拍,也是三年來北京首次出現的土地流拍。

  二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流拍更嚴重。以成都為例,成都市7月份土地市場明顯供大於求,整體流拍率達到53.87%,共出讓土地20宗,總供應面積環比減少12.12%。

  價格方面,住宅價格最近的跌幅也在逐漸擴大。據Wind數據顯示,7月份百城住宅價格指數下跌0.81%,跌幅較7月擴大0.31個百分點。

  方正證券最新一份研究報告稱,預計房價的下跌走勢或延續到年底,而更多的城市會加入到取消或放鬆限購政策的行列中。

  “如果不能儘快解決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減少和債務增加的矛盾,年底的情況會越來越糟糕。”湖北省財政廳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也是很多地方放開限購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3年地方政府賣地收入為3.9萬億元,償債規模為2.49萬億元。2014年的地方債務償還規模2.38萬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儘管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已經達到2.1萬億元,但是市場人士皆認為下半年這一數字將會有所放緩。

  上述地方財政廳相關人士認為,政府的收入過於依賴土地經濟,這加大了債務風險。“政府土地都拿出去抵押了,信用擔保融資規模也不小。現在來看,擔子太重。”

  融資困境

  令地方政府債務雪上加霜的是,今年的融資更難了。

  農行經濟學家向松祚[微網志]近日稱,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現在面臨短缺甚至枯竭的危險。正規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現在對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已經非常慎重,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基本上已經停止貸款了。

  記者了解到,對於地方政府的債務,監管層此前一度認為風險並不大。這其中主要有兩個理由:穩定的財政收入和債務展期。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只管借債,根本沒有考慮到還款壓力。一旦碰到資金短缺,地方政府很熟練地就會玩起了“信用擔保”和“借新還舊”的把戲。

  “現在行不通了。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很多機構不願意對這類項目接盤。行業大家都很清楚,誰是最後一棒,誰就有極大可能來承擔最終的風險。所以,對於地方政府新增的融資項目,大部分金融機構都非常謹慎。”一家信託公司項目經理表示,以前地方政府都會用承諾函來擔保,但目前看來這種方式卻存在著各種問題。

  該項目經理稱,這種“官賴”現象在市場上普遍存在。對於存量債務,金融機構往往無奈,只能配合地方政府採取借新還舊的方法,但是地方政府想要讓機構再“上當”卻很難。

  據審計署近日發佈的部分地方債務跟蹤情況,去年6月底至今年3月底,9個省份為償還到期債務舉借省本級新債579.31億元,但仍有8.21億元逾期未還。

  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人士也向記者透露,地方政府與銀行發展牽涉種種,對銀行形成了一定的綁架。在這種情況下,債務的清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目前銀行能做的就是把好總量關,基本上不批新增平臺融資。

  對於地方政府融資,市場此前曾傳政府會逐漸引入民間資金,但是至今效果並不明顯。“一些民營集團和財團確實實力雄厚,但是也不可能去填窟窿。試想一下,銀行清理地方政府平臺融資都這麼難,民營企業回收資金可能會面臨更大問題。”上述信託公司項目經理稱。

  該信託人士還直言不諱地表示,銀行、信託、券商在接手地方政府融資項目的時候,可能現在會比一般項目更謹慎一些,也更看重資産抵押。

  債務走向市場?

  滾雪球般的地方債如今面臨銀行斷奶、市場信用缺失等多重矛盾,按照中央的思路,未來這些地方債將全部走向市場。

  銀行面對地方融資平臺開始關上閥門,政信信託項目逐漸收緊已成為大趨勢。金融監管部門加強了對地方政府及融資平臺公司的信貸管理,貸款規模被有效控制。而地方政府通過信託等影子銀行融資的渠道也被收緊。

  在地方融資平臺和通過信託等渠道舉債已經被看緊的同時,也使得大部分的地方債務慢慢走向債市。自今年5月起,為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上海、廣東、浙江等10個地區開始試點地方債自發自還。記者獲悉,在143億元2014年江西省地方政府債券8月5日完成招標後,廣東、山東和江蘇也已完成首批試點債券招標。從債券的利率來看,地方政府的融資成本要比其他渠道低得多。

  申萬證券最新報告稱,“自發自還”地方債體系的建立,相比從前採取了更為公開透明的運作機制,有助於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方面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融資新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地方政府風險差別化定價。

  然而,目前5家試點的地方債券評級均為最高級別,這也讓市場對此存在一定質疑。一家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認為,從目前披露的情況看,地方政府並未公開明晰的資産負債表,這種評級缺少了固定標準。此外,對於政府資産而言,並非所有的資産都能夠對債務進行清償,即類似公園、醫院等公益性資産是不能列入可清償債務中的。

  “地方債券的評級標準和制度還有待健全和完善,這才能清楚地區別債券的不同風險。”上述券商固收部人士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