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今年上半年涉中企並購交易總額1766億美元

  • 發佈時間:2014-08-08 07:23: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梁圖強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來自多家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企業並購交易十分活躍,並購規模已經達到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準。半年來,全球各大企業的並購活動,除了未雨綢繆、謀求今後市場優勢這一戰略主旋律外,也呈現出兩方面新變化。

  據湯森路透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多家大型企業達成的高額交易帶動下,今年以來的全球並購活動規模已達2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75%。在所有並購交易中,今年前6個月全球非週期性消費品行業的並購活動最為活躍。彭博社的統計顯示,這一板塊的交易總額高達5869億美元,同比大增188.1%,位列彭博十大行業板塊之首。從數據來看,無論是並購總額還是單個行業板塊的交易額都造就了全球並購市場的繁榮。同時,也可以從中看到企業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態度和信心。

  歷史上,每臨近世界經濟衰退或危機的後期,各國大型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往往實施自身結構調整或重組,對生産和市場重新佈局,目的是在經濟復蘇之際或經濟開始增長時,更好地發揮自身強項優勢,佔有更多市場份額,實現企業進步和更大發展。最近出現的全球並購潮,即是這種情況的重演。

  拓展市場,做大做強,著眼未來持續發展的戰略,在今年以來的企業並購中仍然是主旋律。主要的變化在於兩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企業成為此輪並購中的主力;二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總部設在美國的跨國企業,則在基本戰略不變的前提下,出現了戰術上的變化。

  今年上半年,涉及中國企業的並購交易總額達176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7.4%,是自1982年有記錄以來中國企業參與並購活動最為活躍的時期。中國上市公司海外並購的標的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産、金融、TMT、工業製造類資産。其中,金額龐大的交易幾乎都集中于能源礦産和金融領域,並且這些交易基本上都由中石油、工商銀行和中國五礦等大型央企主導。儘管中國企業並購交易在全球並購市場中所佔份額不大,而且與歐美大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但這是企業向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的必經階段。多元化的跨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需要通過不斷兼併獲得規模效應。中國企業遵從這一旨在發揮優勢、拓展市場的戰略,在近期的海外並購中取得了顯著進展,這既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具體體現,也是新發展的開始。

  相比之下,總部設在美國的大型跨國企業卻通過在稅率較低國家建立子公司,然後以股票購買及股票置換等方式收購母公司的“稅收倒置”舉措,掀起了以避稅外遷為目的的並購潮。近兩個月內宣佈的大宗“稅收倒置”並購案就有兩起,很是吸引市場眼球。一是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公司美敦力宣佈以429億美元收購總部位於愛爾蘭都柏林的醫療器械公司柯惠醫療;二是艾伯維同意以540億美元收購英國制藥公司夏爾。這兩起並購的目的都是要將總部遷至對方公司所在地,以逃避美國高達35%的稅收,“節省”或“活用”其在海外的現金。

  對此,美國政府一方面計劃推出一項禁止美國本土企業逃避稅收的相關議案,一方面痛批那些利用美國法律體制漏洞為避稅而選擇外遷的美國企業,並稱其為“丟掉自己國籍的企業逃兵”。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表示,美國企業主應表現出更多社會責任,停止抱怨美國的監管政策。有輿論認為,美國政府很難擋住這股避稅外逃潮,事態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美國大企業這種戰術並購舉動是繼去年法國富人紛紛移民他國出走後,發達國家出現的避稅新舉動,而且從個人蔓延到了企業層面。姑且不談這將對相關國家稅收乃至經濟産生多大程度的負面作用,大型跨國企業若大量持續“離家出走”,加之發展中國家不斷進入填補空缺,如此“一齣一進”持續交叉遞進,很可能使世界生産及産業鏈佈局發生結構性改變,長此以往,世界經濟格局自然也會隨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從這個角度看,發達國家大型跨國企業戰術的改變,也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帶來潛在機遇。(作者:梁圖強 原文刊載于《經濟日報》8月8日第4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