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2.2億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不到0.6公頃

  • 發佈時間:2014-08-07 07:42: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改革須以家庭經營為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 俊

  編者按 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大大提升了我國農業生産能力。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更深層次的改革將怎樣改變農村和農業的面貌,怎樣改變農民的生活,值得期待和關注。

  一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歷史最佳時期。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10年增産,年均增幅達到3.6%,2013年糧食總産量更是歷史性地突破了12000億斤。持續豐收給人民生活帶來非常明顯的品質改善。1961年至2007年,我國每人平均穀物供給提高了1倍,每人平均肉類供給提高了12倍,每人平均水果和每人平均食用油供給分別提高了14倍和10倍,每人平均奶類、每人平均蛋類和每人平均魚類供給提高了9倍、7倍和6倍,這是我國農業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並不樂觀。以2010年為例,我國進口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於在國外使用了7.6億畝播種面積。在主糧基本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適當的國際貿易有助於改善我國的糧食供應,但對國際貿易的過多依賴絕對無助於我國糧食安全的最終實現。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糧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己,這也是專家學者之間達成的共識。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現在,全球每年糧食國際貿易量約3億噸,這僅相當於我國糧食年消費量的二分之一。我國大量進口會導致國際糧價劇烈波動,進而增加我國農業面臨的市場風險。

  這些隱藏在數據背後的事實意味著我們不能依靠其他國家,我國糧食安全的唯一途徑只能是農業自身的現代化。

  二

  農業現代化代表著農業生産力的解放,農民生活品質的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國家食物安全。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從歷史看,只有部分國家能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準,農業發達國家的比例不到20%,農業發展中國家的比例超過80%。

  農業現代化沒有標準模式和最佳模式,只有最適合的模式。從各國實踐看,農業現代化主要有4種模式:美國、加拿大等國因地多人少而採用的大規模家庭農場道路;日本、荷蘭等國因耕地有限而選擇的小規模家庭農場道路;資源稟賦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德法等國選擇的適度規模家庭農場道路;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選擇的大農場與小農戶並存的發展道路。

  儘管條件迥異,但這些現代化模式仍有共同之處,即都實行了以自然人為基礎的家庭農業經營體制,公司法人農場所佔比例很小。即便在我們一直認為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美國,農場中的九成以上也是家庭農場,而公司制農場中的85%也是處在家族公司的掌控之下。

  家庭經營的突出作用是由農業産業特性決定的。農業生産空間分散且必須對自然環境的微小變化作出及時反應,這使得農業生産的監督成本較高。

  農戶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高度一致,幾乎不需要任何精確的勞動計量和過程監督就能保證農業生産的順利進行,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壓縮農業生産的監督成本。現在,農村雇工成本不斷增加,但農民在自家土地上勞動幾乎不計成本。只有以家庭作為農業生産的基本單位,才能保證生産者對農業勞動的全過程負責,才能保證農業生産對各種變化作出快速反應。

  目前,我國有2.2億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不到0.6公頃。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們不能走大規模農場為特徵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也不能選擇大規模農場與小農戶並存的農業現代化模式。農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只是生産糧食:農業吸納的勞動力減輕了城市就業壓力,保證了社會穩定。這些現實,都決定了我國目前的農業改革都必須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

  三

  小規模家庭經營當然也有局限性。由於規模小但成本高,農民的收入很低;由於分散生産,農民無力抵禦因市場競爭帶來的巨大市場風險;生産經營上的彼此模倣往往造成結構趨同;分散的農戶大多處於劣勢地位,他們低價賣出農産品又高價買進原材料,利益因此大量流失。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農業變成體面職業。只靠家庭經營,我國農民能夠獲得一份體面的收入嗎?

  家庭經營不僅適用於傳統農業,也能適應于現代農業。中央也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這説明可以把現代生産要素引入到農村去,畢竟一家一戶生産經營的效率相對而言還是太低,抗風險能力相對而言也還是比較差。

  現代農業生産要素也確實可以進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村。良種、化肥、農藥、灌溉技術與農戶經營規模關係不大,農業機械雖然在小農場上會受到一定限制,但購買適宜的農業機械或者社會化的農業機械服務也能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在這些領域,我們都可以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進行企業化運作或者增加財政投入等方式,促進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化水準不斷提高。

  因此,堅持家庭經營不動搖絕不意味著要固化目前分散的、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方式。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土地必然不斷向種田能手集中,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在我國的很多地方,種田能手靠種植發家進而帶動土地向自己集中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

  目前,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的單産已經高出世界均值56.7%、56.6%和2.6%,但仍只是單産前10位國家均值的60%、71%和67%。2011年,全國270個早稻萬畝示範片畝産比所在縣平均水準高122.1公斤,950個小麥萬畝示範片畝産比所在縣平均水準高142.5公斤。如果能妥善應對和有效化解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不利因素,我國糧食增産潛力仍然十分可觀。

  現在,農業的專業化和機械化水準越來越高,農業生産效率因此也越來越高。上世紀70年代末,農民經營1畝土地需要36個工日,現在只需要6至7個工日,種1畝小麥甚至只需要兩個工日。而機械化水準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農民今後只需做好田間管理就可以保證豐收。

  農業生産效率的逐漸提高,意味著其對體力的要求大幅降低。有調查顯示,伴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轉移,農村生産正從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逐漸轉向以婦女、老人為主,且勞動者的兼業化趨勢日漸明顯,農業收入不再是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

  這就表明,家庭經營和農民增收之間並無根本衝突。建立在適度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的現代農業,不但可以繼續滿足我國社會對農産品的強勁需求,而且可以讓耕種變成一份體面的職業,讓農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俊 原文刊載于《經濟日報》8月7日第14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