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西防護林建設應有新認識新佈局

  • 發佈時間:2014-08-07 02:32:30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剛剛踏入下半年,有記錄以來最強颱風“威馬遜”襲擊廣西,與建設了20多年的沿海防護林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正面較量。自治區林業廳總工程師蔣桂雄到颱風登陸處調研時發現,以木麻黃、紅樹林為主導的沿海防護林有效消減了強颱風災害,使防護林區民房、農作物和養殖塘避免了損失,或者損失較輕,從而引發對防護林內涵和功能的再認識和新思考。

  記者:強颱風給沿海帶來災害之時,你第一時間到颱風中心登陸點調研,當時看到怎樣一種情景?

  蔣桂雄:從內陸往海邊走,一路上看見連片折斷或倒伏的林木、農作物越來越多,災情越來越重,按常理颱風中心登陸的地方災情應該最重。由於20多年來沿海建設了防護林體系,這次強颱風中心登陸處恰恰防護林體系較為完備,在關鍵時刻真正發揮了防護功能,本來應該是重災區的地方結果受災反而較輕,損失並不大,當地老百姓慶倖地説:“護林多年,用林一時。”

  記者:雖然廣西建設沿海防護林已有多年,並且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體系,人們對此了解並不多,請介紹一下廣西沿海防護林建設的基本情況。

  蔣桂雄:廣西實施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始於1987年。開始時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建設進展較慢。1991年,國家正式啟動沿海防護林體系一期工程,中央和地方都逐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造林步伐明顯加快。到2000年,一期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積31.35萬公頃,主要為紅樹林、木麻黃、松樹、桉樹、相思等護岸護堤林、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2001~2010年,廣西實施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2011~2020年,廣西實施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

  廣西沿海防護林分佈于北海、欽州、防城港、崇左和玉林五市共18個縣(市、區),海岸線長度1595公里,其中宜林海岸線1016公里。

  1999年以來,工程區累計投入4.6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7億元,地方配套1.9億元;累計人工造林150萬畝、封山育林28.6萬畝。目前,沿海地區森林覆蓋率為52%,有紅樹林面積14.8萬畝,沿海基幹林帶1000多公里,初步構築了一道綠色屏障,對防禦颱風、暴潮等自然災害,減輕海浪對海岸的沖刷,固沙保土護岸,保護工農業正常生産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步估計,廣西沿海防護林僅在這一次強颱風中避免和減少的經濟損失,就已經大大超過了20多年建設防護林的投入。

  記者:僅這一次重大災害,沿海防護林就發揮出這樣大的防災減災效果,防護林的生態功能相當了不起。

  蔣桂雄:是的。沿海防護林的生態功能並不僅僅體現在重大災害來臨時,而是從種下的時候起,每時每刻都發揮著生態功能。

  首先,沿海防護林能夠固岸護堤。紅樹林長期適應潮汐及洪水衝擊,形成獨特的支柱根、氣生根,具有發達的通氣組織和緻密的林冠枝葉,抗風消浪性能較強,被稱為熱帶、亞熱帶海岸第一道防護林。紅樹林生態系統作為一種海岸潮間帶森林生態系統,其生態價值表現在多方面:本身産生有機碎屑,發生光合作用,可凈化空氣和減弱溫室效應; 促進土壤沉積物的形成,造陸護堤;過濾有機物和污染物,凈化水體;為海洋動物、鳥類提供棲息和覓食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防治病蟲害等。如合浦縣山口鎮英羅灣1.8公里海堤,幾十年沒有修過,主要得益於堤外有一片茂密紅樹林的保護。

  其次,防護林有效保護基礎設施。紅樹林、基幹林帶和縱深防護林作為沿海防護林體系的三道防線,是抵禦自然災害的綠色屏障,對於防禦颱風、海浪、暴潮等自然災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紅樹林主要防止海浪沖刷海岸海堤,基幹林帶和縱深防護林主要起到固土防沙、減弱風速和攔阻洪水的作用。三道綠色防線聯手保護海堤、池塘、房屋、道路、農田和通訊、供電等基礎設施,使之在自然災害中免受損失或減輕損失。

  第三,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保育土壤、涵養水源,有利於農業減災穩産。農田防護林是農作物的生物風障,在林帶背風面形成一定範圍的弱風區,使空氣濕度、溫度等因子得到調控,有利於據測定,防護林通常可減緩風速30%~40%,增加相對濕度5%~15%,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提高農作物産量5~10%。

  記者:除了生態方面的價值,防護林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是否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蔣桂雄:當然。防護林本身就是森林,可以同樣提供木材用於生産生活。與別的森林一樣,防護林也可以提供非木質林産品,如森林食品、編織材料、藥材、香料、樹脂、膠乳等。近年我區興起林下經濟,利用防護林照樣可以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森林旅遊等。現在,沿海地區打響了品牌的海鴨蛋、“蟲子雞”等,都是借助防護林發展起來的;海灘上紅樹林成片、海岸上防護林茂密的地方,必定是遊人喜愛的好去處。

  記者:服務於我區實施北部灣經濟區和西江經濟帶“雙核驅動”戰略,沿海防護林擔當起北部灣綠色屏障的主角,珠江防護林則唱響了西江綠色走廊的大戲。

  蔣桂雄:完全可以這樣説。1996-2010年,地處珠江流域中上游的廣西,實施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一、二期工程,初步構建起珠江流域的一道生態屏障,為確保一江碧水向東流、減輕下游粵港澳地區的生態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西境內珠江主幹流全長1105公里,佔廣西國土面積的86.32%;流域內有40大片、1200多萬畝水源林,每年涵養著90多億立方米水源,關係到360多條大小河流、600多個水庫、1400多個水電站、1萬多處水利設施的水源。

  根據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廣西採取相對集中、突出重點的辦法,將工程建設任務優先安排在江河源頭、石漠化地區、主要通道兩旁等生態地位重要、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突出生態建設的主導地位。

  各地各部門千方百計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採取“國家補助一點、地方配套一點、群眾投工投勞出一點”的辦法,解決工程資金短缺問題。在確保生態效益的前提下,選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優的樹種造林,採取承包、租賃、聯營等多种經營形式,鼓勵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工程建設,增加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同時探索兼顧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使來之不易的生態屏障更為牢固。

  據統計,為實施珠防林一、二期工程,全區投入資金近10億元,完成工程營造林面積49.1萬公頃,人工造林23.05萬公頃,封山育林23.11萬公頃,改造低效林2.94萬公頃,工程建設區森林蓄積量增加了1.2億立方米。

  工程建設區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53.96%提高到2010年的59.6%,增加了5.64個百分點。水土流失面積由二期工程實施前的277.17萬公頃減至254.46萬公頃,隨著林木的生長,地表徑流量與泥沙流失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廣西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珠江流域廣西重點河流斷面整體水質達標率近年來均保持100%。

  2013年7月,更大規模的三期工程啟動,著力建立完備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體系,從根本上改善珠江流域生態環境。在國家規劃中,廣西納入工程範圍的縣數、建設任務、重點項目任務均居第一位,共有11個市、103個縣(市、區),佔全國規劃縣級單位總個數的48%。

  工程總投資將達78.37億元,規劃營造林166.15萬公頃,總體佈局為四大綜合治理區、三大建設內容、六大重點項目,將從江河源頭開始治理,通過六大骨幹工程建設,層層設防,構築珠江流域四道生態防線。

  第一道防線,從江河源頭入手,以水源涵養林工程為骨幹進行構築,重點保護好國家、自治區劃定的水源涵養林;第二道防線,以大中型水庫防護林工程為骨幹進行構築;第三道防線,以水土保持林、石漠化治理工程為骨幹進行構築;第四道防線,以主要江河護岸林工程、旱區農田防護林工程為骨幹進行構築。

  記者:“綠色屏障”與“威馬遜”經過這場大較量,我們從中應該總結、思考些什麼?

  蔣桂雄:經過這場超強颱風的考驗,不僅證明建設沿海防護林和珠江防護林何其英明正確,而且提升了我們對防護林內涵和功能的認識,幫助我們思考今後防護林建設的新佈局。建設“美麗廣西”活動主題即將由“清潔鄉村”階段轉入“生態鄉村”階段,防護林建設也應該從沿海沿江為主戰場,進一步擴展到農村這片廣闊天地。

  記者:作為總工程師,你對下一步廣西沿海防護林建設,有何建議?

  蔣桂雄:下一步,廣西沿海防護林建設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建設。一是加大資金投入。海防林工程屬社會公益事業,鋻於該工程的特殊地位和造林難度大、成本高的特殊性,建議國家提高海防林工程造林補助標準。同時多渠道籌措項目建設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加大保護力度。沿海防護林特別是沿海基幹林帶是抵禦颱風、海嘯等嚴重自然災害的第一道防線。各級政府在沿海經濟開發過程中應該加大沿海防護林管護工作,堅決杜絕擅自砍伐沿海防護林的違法行為,依法保護好沿海防護林建設成果。同時,針對這次在強颱風受損的沿海防護林,各級政府應及時改造恢復,繼續發揮其防護的功能。三是創新建設模式。建議改變以往海防林分散造林、分散資金的項目安排辦法,將有限的投資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建設和完善基幹林帶上,實行重點突破,逐年逐段建設和完善基幹林帶。每個沿海縣(市、區)選好本縣基幹林帶的一端作為起點,從起點開始,每縣每年安排10~20公里長的基幹林帶進行全面的查漏補缺,確保能夠建成一條有一定寬度、林分品質較高、防護功能較強的防護林帶。(記者謝彩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