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提示:使用不同抗癲癇藥存在潛在風險

  • 發佈時間:2014-08-07 02:31:3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盧 彥

  ■用藥安全

  很多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生病時吃一種藥後短暫時間內見不到效果,便會立刻換另外一種或是幾種藥物進行嘗試,當然這對於病情反覆發作的癲癇病患者來説,更是司空見慣。但專家警示:反覆轉換使用不同抗癲癇藥物可能會存在潛在風險。

  英國藥品和健康産品管理局(MHRA)在2013年11月發佈的第4期《藥物安全更新》中,對不同抗癲癇藥之間轉換使用可能産生的風險進行了提示。MHRA稱,不同抗癲癇藥的特徵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同廠商産品之間轉換使用抗癲癇藥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或癲癇失控。

  科學規範化治療癲癇

  癲癇,作為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目前,中國有900萬癲癇患者,每年還有40萬新發病例,其中大部分為兒童和青少年。癲癇發作,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嚴重的社會後果。控制發作以及爭取疾病的治愈,主要依賴於神經肽修復再生和服用抗癲癇藥物。然而,大約有30%的患者使用目前的藥物治療不理想。抗癲癇治療後輕易停藥和不合理的轉換用藥,以及濫用藥物,勢必會給癲癇患者造成嚴重的後果。癲癇的治療,必須做到科學規範化。

  此外,治療癲癇千萬不可隨便聽信廣告宣傳,濫服某些中成藥或較大劑量的多種藥物混合使用。這樣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也會給家庭經濟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為在某些所謂專治癲癇的中成藥中,往往含有多種西藥成分,患者在服用時,既不知藥物的成分,又不知劑量,這是十分危險的。其次,抗癲癇治療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患者必須持之以恒。

  醫生需謹慎給藥

  人用藥品委員會(CHM)根據抗癲癇藥的特徵、治療指數、溶解度和吸收情況,將抗癲癇藥分為三類,以幫助醫生和患者確定是否有必要維持一種特定廠商的産品。

  第1類:苯妥英、卡馬西平、苯巴比妥、撲米酮。對於這些藥物,建議醫生確保患者維持一種特定廠商的産品。

  第2類:丙戊酸鹽、拉莫三嗪、吡侖帕奈、瑞替加濱、盧非酰胺、氯巴佔、氯硝西泮、奧卡西平、艾司利卡西平、唑尼沙胺、托吡酯。對於這些藥物,應根據臨床判斷,並與患者和/或監護人商量,考慮如發作頻率和治療史的因素後決定是否需要持續一種特定廠商的産品。

  第3類:左乙拉西坦、拉科酰胺、噻加賓、加巴噴丁、普瑞巴林、乙琥胺、氨己烯酸。對於這些藥物,通常不需要維持一種特定廠商的産品,除非有特殊原因,如患者焦慮以及有精神錯亂或用藥錯誤的風險。

  新技術取代藥物治療已成大勢

  目前,藥物控制是治療癲癇的常規方法,副作用及長期反覆吃藥讓太多人煩躁,堅持一年按時服藥每個人都能做到,堅持10年按時吃藥,誰又能保障按時按量,一些服藥十年之久的患者開始嘗試“神經肽修復技術”,治療、鞏固一段時間後,藥物慢慢能夠減量,最後停藥,這讓患者欣喜若狂!

  科學發現從發病根源激活神經肽再生是關鍵。北京軍頤中醫醫院楊紅宣教授介紹説:癲癇的發病根源是由於神經肽在神經細胞內無法合成以及無法在突觸處正常釋放,進而無法與突觸後膜上的對應受體相結合,阻礙了正常資訊傳遞,致使神經元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然而傳統技術在癲癇的治療上,大多采取藥物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或者切除神經異常放電的病灶部位及受損腦細胞的方式來抑制癲癇的發作,治標不治本。神經肽修復再生術採用國際尖端設備精準定位病灶,根據癲癇患者的不同年齡、不同發病機制以及發病史結合科學權威的檢測報告,利用先進微創導入技術配合能有效修復神經肽功能的分子生物物質,進行非侵入性的滲透治療。通過酶的活性直接作用於腦神經細胞內的神經肽,激活神經肽再生,引導神經肽在神經細胞內的合成和在突觸處正常釋放,與突觸後膜上的對應受體有效結合進行資訊正確傳遞,使神經肽自主發揮功能,從根源上解決神經元異常放電的問題。讓患者告別“控制”的治療模式,擺脫長期“治療—復發—再治療”的惡性迴圈。

  神經肽修復技術能真正消除患者的無奈、無助感,讓患者走向康復,而這一技術將要取代的是傳統的藥物和手術治療手段,這項技術是國內外權威專家共同開發出來,他們擁有強大的力量,替代舊技術勢在必行。2014年這一技術讓諾貝爾獎獲得者們也深深為之驚嘆,紛紛表示:神經肽修復再生術取代傳統治療將會成為可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