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提醒:災後謹防各類傳染病

  • 發佈時間:2014-08-07 02:31: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特別報道

  雲南魯甸“8·3”地震災情發生後,舉國關注,隨著救災工作不斷深入,衛生防疫工作不容忽視。解放軍第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趙敏教授建議加大災區災後衛生防疫工作力度,謹防各類傳染病的發生,確保災後無大疫。

  災區要重點防範四類傳染病的發生:

  第一類是腸道疾病。比如甲肝、痢疾、感染性腹瀉、腸炎等,這一類腸道傳染病在預防方面注意飲水和飲食衛生是關鍵。

  1.甲型肝炎是很常見的,水源或者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以後,兒童吃後會産生疾病。

  2.痢疾也是比較常見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飲用了被痢疾桿菌等污染的水,食物,或是接觸了病人的排泄物。蒼蠅是傳染的媒介,吃了蒼蠅碰觸過病人的大便又碰觸食物也是可以傳染的。痢疾的主要症狀是腹瀉、腹痛、裏急後重、膿血便、左下腹壓疼,大便經檢白細胞涌滿視野,同時有紅血球,還有防止産生痢疾要注意水的衛生,保護水源,免受污染,不要被細菌污染,要喝溫開水,不建議喝生水,飯前便後需洗手,不吃腐壞變質食物,不吃死亡的禽畜肉,不用臟水來洗瓜果蔬菜,如有條件做飯,碗筷應當消毒,案板和刀具要生熟食品分開,吃海鮮食品一定要煮熟再吃。同時要注意環境衛生,消滅蚊蠅,不隨地大小便等,要及時清除垃圾,管理好糞便。

  3.感染性腹瀉也是兒童災後容易出現的,感染性腹瀉的病源病毒有細菌,感染性腹瀉的病菌多是沙門氏細菌,病毒如輪狀病毒、埃柯病毒、可薩奇病毒、EV71病毒等。感染性病毒次數多,且大便性狀改變。臨床症狀有發燒、腹瀉、嘔吐,大便性狀可以是水樣便、蛋花湯樣便、或是粘液便等、嚴重者常有脫水現象,須前往醫院及時治療。

  第二類以傳播疾病是蟲媒傳染性疾病。所謂蟲媒傳染病是指通過蒼蠅、各種昆蟲以及蚊子等對兒童叮咬之後傳播的疾病,如日本腦炎、瘧疾等,此類傳染病的媒介主要是蚊子。

  1.日本腦炎也是兒童在災後容易出現的一種病毒性腦炎,日本腦炎也稱流行性乙型腦炎或稱為日本腦炎。它是由三帶喙庫蚊,為日本腦炎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豬為日本腦炎病毒的主要擴散宿主,病毒在豬、蚊、豬之間迴圈,帶有這種病毒的蚊子再咬人就可能會得日本腦炎。大部分是隱形感染,只有少數人患腦炎。症狀主要是高燒、嘔吐、頭疼甚至出現抽風、昏迷等症狀。

  2.瘧疾是群眾所説的“打擺子”,瘧疾是由蚊傳播的寄生蟲病。控制這個疾病就要控制傳染源,注意環境衛生(填平坑洼,疏通溝渠,減少蚊媒滋生場所)。阻斷傳播途徑,要早防、早診、早治。

  第三類是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見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炭疽等。流行性出血熱(也稱腎綜合徵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鼠類是主要傳染源。主要症狀是發燒、尿血、感染中毒和休克等等。

  傳播途徑主要由:

  (1)攜帶病毒的鼠類、排泄物等污染塵埃後形成的氣溶膠,飛揚在空氣中,經呼吸道進入感染人體;

  (2)進食被攜帶病毒鼠類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經口腔或胃腸黏膜感染;

  (3)被鼠類咬傷或破損傷口直接接觸帶病毒的鼠類血液和新鮮排泄物導致感染;

  (4)螨類吸取了帶病毒鼠的血又吸取人血引起感染。

  第四類是皮膚破損引起的傳染病。像破傷風、鉤端螺旋體病。告知群眾不要把泥土直接接觸皮膚破損的傷口,有皮膚破損者要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要徹底對傷口進行清創、縫合,嚴重者建議去醫院就診。

  趙主任還表示,地震後,能否解決群眾供水問題是關係震後能否控制大疫的一個關鍵問題。解決供水問題首先要找到水源,其次是進行水質檢驗,確定能否飲用,第三是對不適合飲用的水進行潔治,第四是採用合適的供水方式。強烈地震後,城市自來水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供水極為困難,有時不得不飲用河水、塘水、溝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如何尋找水源?根據震前了解的當地水源分佈,並通過現場調查,尋找水量充分、水質良好、便於保護的水源。震後一切水源都可能受污染,因此對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檢驗,確定可否飲用。選定的水源要加強防護,清除周圍50米以內的廁所、糞坑、垃圾堆以及屍體等污染源,建立水源保護制度,設崗哨看管。如何保護水源?水井要建井臺、挖排水溝,由當地居民管理周圍清潔衛生。取水要用公用水桶。禁止在井旁洗臟物和喂飲牲畜。由防疫人員定時消毒。同時,積極修復自來水系統和水井,必要時打臨時淺水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