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最後一公里”困住廈門“菜籃子”

  • 發佈時間:2014-08-05 08:34:54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林澤貴 林世雄 實習生 劉晨玲

  幾個馬鈴薯,三個番茄,10多元錢就沒了。住在東渡和寧裏的葉女士從菜市場回來不停地感嘆:“怎麼這麼貴啊?”

  廈門蔬菜價格到底漲得有多快呢?廈門市物價部門近日調研的《廈門市蔬菜市場價格波動成因分析及政策措施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報告給出了答案——2007年以來,廈門市蔬菜零售價格變動較為明顯,年度之間價格呈現總體上漲的趨勢,2013年的菜價相比2007年,漲幅超過50%。

  再細分析,蔬菜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雖然流通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是菜價上漲的一個因素,但是蔬菜從“進城”到市民菜籃子的“最後一公里”,卻是菜價飆升的最主要環節。用報告中的説法就是,零售環節的“最後一公里加價”比較明顯。

  增加社區蔬菜早市、直銷點,建立公益性菜場,打通“最後一公里”,完善“最後一公里”鮮菜價格的形成機制,都被市民和專家認為是破解廈門“菜籃子”之困不錯的探索。

  最後一公里 菜價大翻番

  3日早上8點,東渡壕頭菜市場裏,詢問菜價聲、討價還價聲、吆喝聲交織在一起。

  “一斤五塊,算你四塊五。”葉女士拿起一把油菜,還沒等她詢價,攤販就已開口了。儘管老闆主動讓了些“折扣”,葉女士還是被這個菜價嚇了一跳。她挑了2個青椒、3個馬鈴薯和幾個番茄,15元就沒了。

  “這幾個東西,每斤都要三四元,真吃不起了。”葉女士感嘆説,現在的菜真是一天一個價,1元以下的菜幾乎找不到了,“以前50元買到的菜夠一家人吃三四天,現在帶100元去菜場,買回的菜也就只能吃兩三天。”

  葉女士的感受得到了官方數據的印證。廈門市物價局、廈門市價格協會近日根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要求進行了專項調研從廈門本地生産、流通、消費環節等深入調查廈門近6年來菜價持續上漲的原因,並尋找緩解菜價上漲的應對之策。結果,物價部門撰寫的《建議》指出,6年來,廈門蔬菜市場短期價格波動頻率在加快,價格也呈現長期走高的態勢。

  不過,讓葉女士想不到的是,蔬菜從田間地頭運到批發市場,價格並不怎麼貴,但從批發市場到了菜場的攤位上,價格卻會漲不少甚至翻倍,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以夏天比較受歡迎的冬瓜為例。據在石亭菜市場賣菜30年的50歲菜販王連首透露,每斤的冬瓜出地價0.4元,批發價也才0.6元,但菜市場零售價卻要1.8元,有的菜市場甚至賣到2元多,翻了兩三倍。此外,像扁豆,出地價8元,批發價9元,零售價要賣到十二三元,雖未翻番,但每斤三四元的利潤也是很可觀的。

  物價部門監測的數據也顯示,在廈門蔬菜一般經歷的田間收購、中間運輸、銷地批發和終端零售環節等幾個環節中,中間商獲取的報酬是合理的,並沒有想像中的暴利,倒是零售環節“最後一公里”加價明顯。其中,監測的6種蔬菜2013年平均收購價為每斤1.22元,進入到批發市場後每斤均價則為1.6元。不過,從批發市場到零售終端後,每斤零售均價卻一下大漲至2.48元,批零差價率高達90.78%。

  運營費用多推高零售價

  事實上,“最後一公里”抬高菜價,並非廈門的專利,而幾乎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最典型的案例是商務部的一項調查,北京的蔬菜從南四環外的新發地批發市場到社區零售店的“最後一公里”流通費用,約為從山東壽光拉到北京新發地費用的4倍。

  “最後一公里”緣何成為了菜價上漲的最大“元兇”?

  “零售商的運營成本太高,是導致蔬菜終端零售價遠高於批發價的主要原因。”廈門市物價局調研人員許女士説,“最後一公里”的成本主要體現在蔬菜進城後的各種費用,這些成本最終成為推高蔬菜價格的重要因素。

  根據物價部門在島外農貿市場進行的抽樣調查發現,零售商要繳納的攤位費、水電費、交易服務費,以及要承擔的運輸費、蔬菜損耗等費用都體現在了最終端零售價裏。而市場上(超市中)凈菜、反季節蔬菜、有機菜等零售價較高的高檔蔬菜佔比日益增加,也拉高了全市蔬菜的綜合均價。

  然而,“最後一公里”抬高的菜價卻並沒有給菜販帶來額外的暴利。“菜價是我們漲的,我們卻沒有賺到什麼錢。”在夏商(營平)農産品市場賣了七八年菜的50歲菜販王先生向記者大吐苦水,市場租金就佔到利潤的三四成,到批發市場進菜也要被收費,菜不好賣時,還要承擔風險,“一些綠葉菜保質期太短,一旦滯銷,只能爛在手裏”。他説,一個月忙死忙活才賺個3000多元,還要負擔每個月近千元的房租,和孩子上學的費用,生活得很辛苦,王先生反問記者:“你説這算暴利嗎?”

  據物價部門在島外農貿市場的調查樣本,菜販每斤蔬菜的平均銷售成本0.45元,按6種蔬菜2013年平均零售價2.48元和批發均價1.6元測算,每斤可掙0.43元,即便月銷量5000公斤,每個月也只能賺個4300元。連物價部門調查人員都感嘆,要賺這個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故而在採訪中,不少菜農、菜商表示,要破解菜市“最後一公里”難題,除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之外,也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調控,在加大對流通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還可以探索建立公益性市場。

  創新流通模式解“最後矛盾”

  建設蔬菜調控基地;推進標準化菜市場改造和平價商店建設、組織農超對接、降低批發市場交易服務費;形成重點“菜籃子”企業價格協調機制、形成評價商店運作機制……近年來,廈門市從蔬菜供應、流通效率、應急機制等方面著手,採訪到不少穩定菜價的措施。廈門物價局認為,廈門農業土地有限,因此現在應該優化升級傳統農業,適度推動規模經營,發展連片承包、合作種植的蔬菜種植業,並重視菜籃子工程的建設,增加本地應季蔬菜的自給能力。

  “不過,要想降低菜價,解決‘最後一公里加價’才最關鍵。”許女士認為,可通過網路消費和資訊技術手段,推進農産品傳統零售業轉型升級,促進消費便利化,減少蔬菜流通環節,避免不合理收費項目。她表示,還可借鑒深圳等地的經驗,利用移動冷鏈車開設社區蔬菜早市,增加蔬菜直銷店,解決部分集貿市場競爭不充分、菜價偏高的問題。此外,多建平價商店,提高菜場的平均佈局密度,也是辦法之一。

  調研報告認為,廈門應趕緊創新批發市場管理服務模式,建立以農産品交易為主的産業集群,創新配送模式,降低流通成本。比如,可按照客戶需求,依託夏商、象嶼等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建立中央廚房物流配送體系,壯大蔬菜物流配送中間體,這樣就可以降低蔬菜的物流成本。

  廈門市商務局市場運作處處長胡衍國也認為,減少流通環節,創新流通模式,推動農超對接、産銷對接,擴大直採直銷及農産品電子商務等,都是可以探索的穩定菜價的途徑和辦法。

  菜農、菜商在認為政府可以探索建立公益性市場時,打了個比方,譬如,像提供廉租房那樣,以極低的價格租給菜農和菜販,或者免費提供給他們,變相提高菜商的收入,使得他們能降低菜價,“只有以‘公益’的思路,降低最後一個環節的費用,才能讓‘最後一公里’現象不再困擾居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