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晴雨錶”破解銀企資訊不對稱

  • 發佈時間:2014-08-05 06:21: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郭子源

  “長期以來,銀企資訊不對稱被視為橫亙在小微企業融資路上的一道‘鴻溝’。小微企業面廣量大,涉及行業廣泛,處於不同區域、不同産業鏈位置中的企業形態也各不相同,和公司業務相比,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往往是非標準化的,如何把他們與銀行連接起來需要紐帶。”日前,在談到資訊不對稱時,南京銀行副行長朱鋼對記者透露上述想法。

  江蘇、浙江兩地一直是民營企業的集聚區,小微企業數量龐大且層次多樣。記者日前赴兩地調研採訪時發現,資訊紐帶的建設正在朝著“毛細血管”延伸。如浙江泰隆銀行作為區域性城商行,利用自身小微客戶資訊,編制“小微企業指數”,試圖為區域內小微企業發展製作“晴雨錶”,也為自身信貸管理提供支撐。

  小微信貸的“新糾結”

  資訊不對稱和小微信貸業務的“非標準化”天然特徵密切相關。相比于大中型企業“三表”(水錶、電錶、報關單表)等標準可量化的“硬資訊”,小微企業能夠提供的多為“三品”(人品、産品、抵押品)等“軟資訊”。

  “由於小微企業‘三品’資訊變動大,真實情況往往需要在長期接觸中逐步獲取,因此銀行也面臨風險和成本收益的糾結。”江蘇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説。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這種“糾結”又增加了新內容。記者在調研採訪時發現,目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小微企業分化較為嚴重:部分資質較好的企業開始“貓冬”,減少銀行信貸,降本降耗修煉內功;短期有急切信貸需求的企業有不少處於産能過剩行業,前些年高度負債、過度融資,在經營減速後造成資金鏈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如何選擇小微信貸對象變得尤為重要,雙方資訊蒐集、共用的意義也愈發突出。“有的小企業來借錢,我們發現資産負債率超過90%,而好企業往往並不缺錢。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信貸需要有所區分。”江蘇某國有商業銀行人士説。

  求解資訊不對稱

  記者調研時發現,一方面,部分企業縮減信貸需求觀望行業前景,需要生産經營資訊指引;另一方面,銀行尋找新授信對象並不順暢,資訊管理有待升級。針對上述兩種需求,位於台州的浙江泰隆銀行嘗試編制“小微企業指數”,為城商行試解銀企資訊不對稱提供了剖析“切片”。

  據了解,泰隆銀行的“小微企業指數”以全行9.7萬戶貸款客戶為樣本,其中,500萬元以下貸款客戶佔比99.74%,100萬元以下貸款客戶佔比95.20%。樣本採樣杭州、上海、寧波、麗水、衢州、台州、金華7個長三角地區城市,涉及服裝零售、建材批發、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五金零售、金屬礦批發、塑膠製品6個行業,包括行業、規模、生産、經營、財務等內容。

  “在近10萬戶貸款客戶樣本中,戶均貸款餘額在30萬元至40萬元之間,正是相關部門難以統計的部分,屬於草根下面的‘小小微’。”泰隆銀行市場管理部總經理元志衛表示,這些都是泰隆銀行在成立至今的21年裏積累的重要數據。

  據介紹,“小微企業指數”由“景氣指數”和“信用指數”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供給、生産經營、銷售需求、外部環境,以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行業的發展形勢。後者則主要反映企業對債務按期還本付息的能力和意願。

  據介紹,此前該指數僅供銀行內部風險管理使用,如今已經開始面對客戶。“為了和小微客戶有更深入的互動,我們把採集的行業數據整理成行業報告,定期反饋給客戶,讓他們了解所處行業的小微企業狀況,希望為他們提供生産經營資訊指引。”元志衛説。

  打破資訊共用“瓶頸”

  泰隆銀行的“小微企業指數”為化解銀企資訊不對稱提供了區域視角,觸角也延伸至規模以下的“小小微”。從全國商業銀行資訊平臺看,雖然不同規模、定位的商業銀行大多都建立了大數據庫,但資訊運用目前仍集中在本行內部。

  打破資訊共用“瓶頸”,建設小微企業資訊共用平臺已經引起各地監管部門的重視。去年,浙江銀監局與浙江省發改委信用中心合作搭建小微企業資訊平臺,目前正按照由局部到整體的路徑逐步推進。

  “我們會選擇部分基礎較好的市縣開展試點,先在有限區域內建設小微企業信用平臺,逐步積累經驗。”浙江銀監局表示,小微企業區域性差異很大,這決定了資訊平臺需要局部精細化,更有針對性。

  除了資訊平臺,加強信用仲介市場建設也非常重要。“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基於概率論,講求規模經濟,但又不可能僅靠人海戰術,所以客觀上需要信用仲介來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朱鋼認為,信用仲介合格主體應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專門的資産評估公司、動産質押的監管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信用仲介市場對銀行下一步更好地了解小微企業至關重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