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輪載不動歷史鄉愁

  • 發佈時間:2014-08-04 04:29:19  來源:文匯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周,南京明城墻中華門段出現了6輛大紅色頂棚的電動三輪車。相關部門表示,此舉是為了方便民眾遊覽參觀古城墻,然而現實中,此舉並不被領情,許多人尤其是南京市民質疑跑三輪車是否會損害城墻。

  南京明城墻歷經600多年風雨,始建於1366年至1386年。從1993年開始,明城墻至少經歷35次大修,是南京最具影響和價值的文化遺産。歷史悠久、保存費心,儘管有關部門表示通過三輪車限速限重,對古城墻不會造成影響,但南京市民還是對家中“老古董”的命運憂心忡忡。

  歷史文物的保護和開發似乎一直是不相容的命題,尤其是近幾年“保護式拆遷”、“搶救式拆遷”等以保護為名義的開發中,不少歷史建築毀於一旦,讓這對矛盾顯得尤為突出。其實保護開發的關係並非不可調和,只要淺析兩者的目的。塞萬提斯曾説,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後世的教訓。歷史文物的開發目的,不外乎將其歷史價值、承載的文化脈絡更好地展示、傳承給世人,而並非從中獲益。背著老祖宗賺錢,卻不顧其安危,顯然本末倒置。

  聯想到始建於西元5世紀的水城威尼斯,儘管遊人如織,卻無車馬喧鬧聲。為了保持水城的原始風貌,這裡使用的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船,尤其帶有當地特色的貢多拉,不對水城的保護造成壓力,又充滿情調。

  開發的最高境界是重現歷史風貌,其與保護本質都是尊重歷史。再回到明城墻,三輪車即使撞上了發動機,又如何載得動人們的歷史鄉愁?“馬上墻頭聞古調,鐵犁銅斧認前朝。”感悟歷史,還是用雙腳丈量為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