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無新鮮事:成長股的崩塌與價值股的崛起
- 發佈時間:2014-08-03 16:35:1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證券市場週刊·紅週刊》特約作者 北京 歐孟
《股票作手回憶錄》裏有一句話:“華爾街沒有新鮮事,投機像山嶽一樣古老。”其實何止華爾街,中國的股市何嘗不是這樣。
曾幾何時,以銀行為代表的低PB、低PE、高分紅的價值股被市場棄之如敝履,而那些戴著“新興産業”、“未來發展方向”光環的所謂成長股被人們追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創業板可以炒高到70倍PE,而其成長性反而不如4倍PE的銀行。君不見,興業銀行2013年的每股收益與整個創業板不相上下,而利潤增長率甚至高於創業板,但市值僅有創業板的十分之一。中國的銀行股幾乎全部破凈,這在全球股票史上都極為罕見。總市值為深市兩倍的滬市成交額通常只有深市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僅僅因為中小板、創業板都在深市。買價值股被認為“輸在起跑線上”,人們已經完全拋棄了理性。價值股真的就不行了嗎?
看看美國股市,代表價值股的道瓊斯指數早在去年3月就創了歷史新高,牛市一直持續至今。而代表成長股的納斯達克指數雖也一路高歌猛進,但離2000年的歷史高點5048點還有20%的距離。而我們代表成長股的創業板早在去年就連創歷史新高,代表藍籌股和價值股的滬綜指僅為2007年6124點的三分之一。
造成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有人歸因于國人的投機性強,殊不知恐懼與貪婪是全人類的共性,中美洲國家貝里斯的一家名為CynkTechnology 公司(股票代碼:Cynk)只有一名員工,沒有公佈任何營業收入,在美國上市不到兩個月股價最高暴漲360多倍,總市值比新浪微網志還高。這能説外國全都是價值投資嗎?
中國股市長年低迷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制度設計出了問題,長久以來只重視融資而輕視投資者的回報,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利益得不到保障,新股定價、資訊披露等重要制度漏洞百齣,投資者信心不足,造成股市連年下跌,形成惡性迴圈,投資者只得去追逐概念股與所謂的成長股。
用一句最近流行的話:“不作死就不會死”,市場本來就是物極必反、福禍相倚。今年以來,包括新國九條、優先股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滬港通的即將推出,市場風格明顯轉向:原來高高在上的成長股終於低下了高貴的頭,以雲南白藥、片仔癀、長春高新、大華股份、歌爾聲學、富瑞特裝、傑瑞股份為代表的成長股紛紛破位下跌,創業板也緊隨其後。相反的,代表價值股的銀行股卻不斷上行。
7月24日、25日滬市成交額連續兩天超越深市,我相信,這僅是一個開始。因為,我知道,理性只會遲到,但決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