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泥長期潛藏漸成圍城之勢 長期存在傷民毀地
- 發佈時間:2014-08-03 07: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城市巨量污泥去哪兒了
未經處理處置的污泥長期潛藏,漸成圍城之勢,既消解了耗費鉅資處理污水的環保效果,也有可能帶來傷民毀地的重大環境破壞
隨著我國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污水處理的“副産品”——污泥大量産生。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染物的富集和濃縮,必須妥善處理,然而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80%的污泥並未得到有效處理,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被直接丟棄在農田、河流等公共環境中,變成新的污染源。
未經處理處置的污泥長期潛藏,漸成圍城之勢,既消解了耗費鉅資處理污水的環保效果,也有可能帶來傷民毀地的重大環境破壞。
大量污泥去向不明
近年來,政府和群眾對水環境日益重視,污水處理能力也加快發展。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污水109.9億立方米,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622座,污水處理能力每日約1.53億立方米。
污水處理廠大規模建成運營最直接的結果,是污泥産生量的大幅提升。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産生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是污水中污染物的富集和濃縮。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調研預測,到2015年,全國全年城鎮污水處理廠濕污泥(含水率80%)産生量將達到3359萬噸,即日産污泥9.2萬噸。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馬德剛告訴本刊記者,僅天津中心城區,目前每天産生的污泥量就有1000噸。
只要污水處理設施啟動,污泥就會隨之産生。在大部分地區既無足夠滿足相關標準的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多數城市又沒有幹化焚燒等污泥處理處置工藝和專業處理機構的情況下,巨量污泥卻“人間蒸發”不知所蹤,污泥到哪去了?
現實的情況是,一方面大量污泥去向不明,另一方面則是非法偷排污泥的案例在全國各地層出不窮。2009年,“京城環保第一案”震驚全國。承包北京市清河、酒仙橋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的北京環興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何濤等人,將污水處理廠6500噸含有多種重金屬和大量細菌的污泥,倒進北京地下水水源保護區的永定河舊河床沙坑內,造成重大污染事故。今年3月,北京附近又有污泥偷排的事件被媒體曝光。
在天津,本刊記者採訪到曾經專門承接清運污泥業務的姜先生。他説,他用兩輛輕型卡車運送污泥,“一般都是晚上作業,把污泥從産生地拉出後隨便找個地方傾倒,有時是在天津,有時跑遠點就到河北了。”
“實際上,污泥處理是污水處理廠的‘老大難’,很多污水處理廠為了省事,就把這塊業務外包出去,不管你承包商有沒有相關資質,只要你能把污泥拉走,怎麼處理我不管。”馬德剛説,“在大城市,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在一些中西部省區,污泥處理處置則更加‘粗放野蠻’,直接就傾倒在河道或者農田裏。”
對污泥去了哪兒的疑問,折射出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令人擔憂的現實。由傅濤等主導編制的《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13)》調研表明,我國污泥處置中衛生填埋佔比67.19%,堆肥12%,近18%去向不明,相當於超過80%的污泥並未得到無害化處理。這些污泥直接消解了污水處理的效果,也成為隱藏在環境中的“定時炸彈”。
目前我國大部分污泥被簡單填埋,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市場化污泥處理處置渠道缺失,具有技術力量和處置設備、能夠承接污泥無害化處置的企業寥寥無幾。天津裕川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成林向本刊記者透露,企業做污泥處理處置大多是賠錢買賣,並且現有技術力量也很難達到經濟、環保要求。
污泥圍城傷民毀地
“污水變污泥,污染大轉移,治水不治泥,等於白治理。”大量污泥難以得到有效處理,而是被堆放在填埋場甚至公共環境中,讓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發出“毒泥圍城”的感嘆。污泥隱患的長期存在,污染了環境,威脅著群眾身體健康,也消解了污水處理的環保效果。
河北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郭振華告訴本刊記者,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染物的“精華”。污泥含水率高、易腐敗、有惡臭,含有重金屬、“致癌致畸致基因突變”的有機污染物等。
首先,未經有效處理的污泥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傅濤表示,污泥經過雨水的侵蝕和滲漏作用,極易對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其所含豐富的氮磷等將直接或間接進入周邊水體或土壤中,多餘釋放的氮磷等很可能隨著水迴圈系統進入地表水,從而造成地表水的富營養化。
其次,污泥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馬德剛告訴本刊記者,污泥中含有大量病原菌,寄生蟲(卵),銅、鋅、鉻、汞等重金屬以及多種有毒有害物。“新鮮污泥中檢測得到的病原體多達千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是寄生蟲。這些物質可以長期留存在土壤中,對環境和人類以及動物健康有可能造成危害。而污泥中富含的重金屬對土壤帶來的污染更加嚴重,有可能長期潛藏,使土地不再適宜耕作,群眾生命健康面臨威脅。”
另外,污泥帶來的食物鏈危害和臭氣污染也不容忽視。部分污泥中的重金屬滲入地下水後還可能通過魚、蝦等進入食物鏈,重新回到餐桌上,如果不進行科學處理將會對子孫後代造成無法彌補的影響。同時,臭氣污染是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極易産生的一種污染,更是全世界大部分污泥堆肥廠所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
事實上,由於早期人們對污泥的危害認識不夠,污泥一度被當作肥料釋放到農田中。有專家表示,天津利用污水污泥灌溉有幾十年的歷史,早期污水處理廠産生的污泥都被農民拿去施肥,不少污灌農田及其生産出來的糧食和蔬菜到現在仍被測出重金屬超標。
三大瓶頸困擾
本刊記者調研了解到,80%的污泥未有效處理處置,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跟投入不足和技術研究缺乏息息相關。
首先,政策缺乏、頂層設計缺失、監管缺位使污泥處理處置成了“三不管”。傅濤表示,政策不完善、頂層設計缺失、污泥責任劃分等仍不明晰的問題仍然存在,存在“缺項漏項”的情況,致使污泥處理付費主體難以明確。
馬德剛表示,很多地方不願意在污水之外花第二筆錢治理污泥,因為處理污水外界看得見,有政績,處理污泥“費錢費力不討好”,而全國各地頻頻曝光的污泥偷排事件説明瞭地方政府監管的缺失。
其次,傳統“重水輕泥”的發展模式使污泥處理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企業投資缺失,污泥“處理不起”。傅濤表示,發達國家污泥處理處置投資約佔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50%~70%,而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擬新增污水處理及相關投資額約4300億元,其中污泥處理和處置設施投資347億元,只有8.1%,與國際趨勢相差甚遠。
政府投入缺失之外,社會和企業投入更加不足。劉成林表示,由於專項政策不明確,企業盈利模式的無法突破,造成了污泥處理處置市場難以形成,企業參與熱情很低。
再次,技術瓶頸也制約著污泥處理處置。業內人士和專家表示,目前儘管有填埋、焚燒、堆肥等多種處理方法,但便捷高效、成本較低、易於推廣的技術仍然稀缺。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東方説,目前市場上並不缺乏污泥處理處置的方法,但由於技術水準和設備品質參差不齊,效果也不相同,一些成本較低已經被廣泛採用的污泥處理技術,其生態安全性也受到質疑。
比如,污泥填埋會造成擠壓垃圾填埋場庫容、堵塞垃圾滲濾液管等問題,污泥焚燒因臭氣擾民,涉嫌排放有毒氣體而受到專家和公眾的質疑,而一些新技術如堆肥技術、熱幹化等,由於應用這些技術的項目能夠運作順利的寥寥無幾,其效果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翟永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