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吳曉靈:合力發展農村金融

  • 發佈時間:2015-04-09 10: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戴蔚瓏  責任編輯:王斌

  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在近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普惠金融:探索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分論壇上表示,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定位應該更加明確,形成合力,才有利於形成一個為農業發展服務的金融體系。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一個弱勢、多風險的行業,金融支援“三農”如何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至關重要。

  吳曉靈表示,我國在改革之初對於農村金融體系的定位是建立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三者結合的金融體系。但是30多年過去,實踐當中還是有很多的誤區。

  “郵儲銀行定位在農村發展是近幾年的事情,在很長一段時間農信社和農行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這其中,農行的商業性和農信社的合作性如何妥善處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道路。”她説。

  從現實看,小農經濟難以適應社會化的大生産,我國需要信用合作。把以家庭聯産承包制為基礎的小農組織起來,真正走上生産、銷售、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合作道路,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改革的初衷是希望農信社走合作金融的道路,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農信社已經成為基層金融機構,實現真正的合作面臨困難。”吳曉靈説。

  她認為,農信社可以走商業化道路,進行股份制改造。但她同時強調,這種股份制改造,並不完全等同於普通的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其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走股份制道路,但是服務的對象應該還是以農村為主。

  吳曉靈認為,在我國特殊的環境下,全新的信用合作不能走歷史的老路,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下,新生的合作金融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道路是不行的。吳曉靈舉例説,目前山東正在設計一種新型的農村信用互助模式,即農民信用互助組織,其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資金池。農信社、農行、郵儲銀行,都可以作為農民信用互助組織的開戶行、業務輔導行、行為監督行和資金批發行。

  “我國應形成商業金融機構與互助金融機構上下對接、批發和零售的關係。這種模式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的現狀,應成為商業金融的定位。”吳曉靈説。

  此外她認為,農村的弱勢性和高風險性,決定了沒有政策支援是不可能的,因此還需要做好財政的扶持工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