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動民間資本市場陽光化運營
- 發佈時間:2014-09-22 07: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記者在廣西、福建、湖北等地調研發現,眼下民間融資風險呈現集資方式隱蔽、涉及金額較大、跨區蔓延加快等特點。部分專家認為,政府應完善監管機制,從引導企業自救積極化解債務,展開排查整頓入手,立法明確民間借貸法律邊界,進一步完善民間金融監管體系,推動民間資本市場“陽光化”運作。
集資金額放大手法隱蔽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期部分地區民間融資風險集中爆發,在借貸形式、資金規模、波及範圍等方面都出現一些新特點,需引起關注。
———集資隱蔽發現難。因深陷民間借貸而停業的湖南冷水江金鷹集團,清查債務時才發現企業違規開設有內部銀行,通過員工及其親屬大肆攬儲;湖北、河南等地農業合作社,以飼料預付款等名義向農民大量集資;還有不少資不抵債的企業,靠虛假報表騙取銀行大額信貸,放大金融風險。
福建省高院副院長林衛裏、柳州銀監分局局長熊小軍等人介紹,眼下大量非法集資等違規借貸行為,往往披著投資、理財等合法“外衣”,企業的資産負債、現金流賬目做得“完美無缺”,手法隱蔽欺騙性強,日常監管很難發現,等到暴露時資金池已形成規模,大量資金被轉移,能追回的損失很少。
———違規借貸金額高。近期一系列民間借貸集資案,涉案金額輕易上億甚至數十億元。湖南湘潭縣近期被批捕的41歲男子朱佰光,僅以投資當地沿江風光帶等工程項目為由,就集資詐騙3.6億元;廣西正菱集團涉及非法集資金額超過30億元。
不少辦案人員表示,由於民間融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民間借貸單筆金額“水漲船高”。還有些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民合作社,以相對較低的利息吸儲後,再高息放貸給大中企業,形成借貸金字塔結構,導致集資金額不斷放大,債權結構十分複雜。
———信用風險蔓延廣。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眼下民間借貸已從以往的熟人親友擔保借貸,拓寬到陌生人之間的經營性融資,加上跨地區、跨行業之間的民間融資增多,使民間借貸信用風險從小微企業向大中型企業蔓延,從産能過剩行業向上下游企業蔓延,從風險已經集中顯現地區向其他地區蔓延的特徵十分明顯。
完善監管拓寬融資渠道
面對民間借貸風險暴露擴大趨勢,業內人士認為,各地應儘快開展民間借貸風險專項清理整頓,在明確民間借貸合法邊界的基礎上,改變現有計劃性監管方式,引導監管市場化,多管齊下構建完善的民間金融監管體系,加速民間借貸市場在陽光下運營。
首先,化解與排查並重,遏制風險蔓延。部分省區的金融辦負責人表示,對已出現老闆跑路或資不抵債的企業,應迅速組織理清出險賬目和債務關係,支援企業積極重組和引進投資進行自救,化解債務危機挺過難關;或展開資産清算進入破産程式,引導債權人採取司法渠道合理追償。
福建省高院法官劉炳榮、桂林理工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後曾鵬建議,各地應儘快開展民間借貸風險專項清理整頓,排查民間金融機構業務和高負債企業經營狀況,及時對超範圍經營的擔保仲介機構,進行取締或追究司法責任。
其次,完善民間金融監管體系,推動地下融資陽光化。不少專家認為,民間借貸市場“宜疏不宜堵”,應在鼓勵各地制定地方性法規,明確民間借貸合法邊界的基礎上,改變現有計劃性監管方式,引導監管市場化;試點明確民間金融監管主體和責任,並儘快完善市場準入、登記備案、資訊披露、信用徵集、退出機制等一系列配套體系,加速民間借貸市場在陽光下運營。
最後,暢通民間金融出口,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部分受訪人士建議,在國家逐步放寬民資準入領域的同時,引導民間資金以合法的私募基金等形式進入獲取回報,避免風險聚集在房地産等少數領域;鼓勵中小企業以入股等方式使用民間資金,降低對間接融資的過度依賴;加強宣傳教育和風險提示,倡導形成責任主體和投資人各自承擔責任和風險的投資理念,改變政府長期“兜底”的風險處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