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專家:全球製造業革命 中國須加快"兩化"深度融合

  • 發佈時間:2014-08-19 07: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製造業和工業的強大對任何一國而言都是“立國之本”。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産業重構和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展開,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推動“大而不強”的中國製造業整體升級已成為攸關未來國家命運的重中之重。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誰佔據了價值鏈的核心環節誰就掌控了全球價值鏈的價值和財富流向。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興起的新一輪産業革命,既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更是價值鏈革命。網際網路、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3D列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後大規模生産的世界正在來臨,這場革命不僅將影響到如何製造産品,還將影響到在哪製造産品,將重新塑造全球産業競爭格局。

  目前,智慧化工業裝備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升級轉型的基礎,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製造業升級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首要任務。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製造業轉型都不是簡單的傳統製造業回歸,而是伴隨著生産效率的提升、生産模式的創新以及新興産業的發展,特別是德國“工業4.0”戰略更被視作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代表。

  2013年底,德國電氣電子和資訊技術協會發佈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以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工業4.0”是德國政府2010年正式推出的《高技術戰略2020》十大未來項目之一。

  “工業4.0”是在德國學術界和産業界共同推動下提出的,以智慧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産方法,通過充分利用資訊通訊技術和網路物理系統等手段,實現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産品與服務的生産模式,推動製造業向智慧化轉型。

  在全球製造業競爭愈演愈烈,並逐步進入“4.0”時代的大背景下,德國不是唯一已經認識到要在製造行業引入物聯網和服務的國家。不僅僅亞洲對德國工業構成競爭威脅,美國也正在採取措施,通過各種計劃來應對“去工業化”,促進“先進製造業”回歸。2009年初美國開始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同年12月公佈《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繼啟動《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和《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並通過積極的工業政策,鼓勵製造企業重返美國。目前,美國已經正式啟動高端製造計劃,積極在生物製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奈米技術、高端電池、能源材料等領域加強攻關,這將推動美國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創新集群發展,並保持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研發領先、技術領先和製造領先。從實際效果看,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12%回升至2013年的15%,戰略效應已經顯現。

  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已經敏銳意識到全球工業發展的大趨勢,這對於長期處於全球工業製造業中低端鏈條上的中國而言,具有更強的警示和啟迪意義。

  近些年,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中國傳統製造業優勢也日益衰減,從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産業轉型將是大勢所趨。目前,中國處於為舊技術革命“補課”、擴展現有技術革命、迎接新技術革命的疊加期。在資訊技術深度運用和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階段,我們要統籌處理好傳統産業改造提升、資訊技術深度應用和新興産業培育三者的關係。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産出在2012年即超過世界總量的20%,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然而,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情況十分突出:一是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率只有26.5%,遠低於發達國家35%~40%的水準。我國製造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是日本的9倍、德國的6倍、美國的4倍。許多行業還存在著“貧困化”增長的現象。二是我國産業創新體系創新主體缺失集中反映為共性技術平臺的缺失。由於共性技術在經濟上表現為公共産品,因此完全依靠市場力量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的問題。三是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中,中國資訊技術水準大部分居於産業鏈下游和價值鏈低端,深度融合所需要的工業軟體和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也需要依賴國外企業。最後,我國資訊網路基礎設施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差距懸殊,無法滿足“兩化”深度融合的需要。

  所幸的是,工信部等4部委聯合起草的中國工業強國的戰略規劃——“中國製造2025”有望于明年出爐。有報道稱,“中國製造2025”在借鑒德國版工業4.0戰略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中國製造業戰略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設計,再加上重點行業、領域和區域規劃的“1+x”模式,將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筆者認為,未來要從 “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核心在於加快推進製造業“兩化(工業化、資訊化)”深度融合,促進製造業智慧化,為此要高度重視大數據産業開發,前瞻佈局核心智慧製造技術,進一步整合研發資源,構建産學研合作體系,突破一批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大力培育生産性服務業,加工技術如工藝、裝備及系統管理技術如資訊整合、服務整合,以提升製造業價值鏈水準。(作者張茉楠,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