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法媒稱中企大舉收購外企:欲將五星紅旗插遍世界

  • 發佈時間:2016-03-28 08: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趙可心  責任編輯:張少雷

  法媒稱,北京在經濟下滑之際通過收購西方大企業及其技術重新部署大規模流動資金。

  據法國《解放報》網站3月21日報道,中國再也不滿足“世界工廠”的角色。它將五星紅旗插到世界每個角落,不再僅僅在外企中持有少量股份。中國的半國營聯合企業和私營集團毫不猶豫地收購能源和農業化學等戰略領域的跨國公司。多年來,民族龍頭企業的國際化是中央政權的一大首要任務。作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在通訊和家電領域成功興建跨國公司(華為和海爾)。但在今年2月初,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是一個轉折,象徵著北京燃起新的國際資本雄心。這是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規模遠遠超過201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這當然不是中國最後一場收購,因為中國經濟非常需要在國門之外找到新的市場。

  中國企業為何轉向海外?

  報道稱,出口下滑、經濟增長放緩、製造業活動倒退……2016年初,烏雲籠罩著中國大地和全球股市。所幸在這一連串不良數據背後藏著一個喜訊: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生機勃勃。內部放緩導致中國企業巨頭放眼海外,增加收購。它們的海外投資規模已經刷新紀錄:專注于歐洲投資的亞歐聯合資本公司(ACapital)指出,2015年,中國海外投資共計1180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15%。投資目的具有多重性:掌握品牌、技術和經銷商來提升價值鏈,獲得未開發地區的市場份額,以及分散資金風險。這場攻勢如此猛烈,2016年或將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海外投資曲線追平繼而壓過外企在華投資曲線。數據指出,當前兩條曲線的差距僅為80億美元,而在10年前的差距則高達480億美元。在北京關注該領域的歐洲消息人士證實:“我們注意到這一重大趨勢有一陣子了。中國正在變成資本凈出口國。”

  報道稱,迄今胃口最大的是化學巨頭中國化工。這個擁有14萬員工的大國企在2015年以79億美元收購了義大利輪胎企業倍耐力,又對瑞士先正達提出了430億美元的報價。今年2月3日,先正達接受了這一報價,但仍須經過監管部門批准。這場收購標誌著一個真正的轉折:中國人再也不畏手畏腳了。在他們看來,既然都要賣,那麼就要買。亞歐聯合資本公司曾為復星集團入股地中海俱樂部項目提供諮詢,該諮詢公司董事長龍博望解釋説:“中國工業企業實現增長的地域範圍不再局限于國內。它們如今在國際上找到了增長。為了保住競爭力,它們當下必須掌握經銷商、品牌和‘服務中心’。最近的收購浪潮證明中國開啟工業轉型,而且行之有效。”

  歐洲已經變成中國人的新首選嗎?

  報道稱,是的,毫無疑問。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22%的中國海外投資是在歐洲實現的,達到近250億美元。北京的另一位西方消息人士評論説:“歐盟在技術領域就是中國人的‘自助餐’。”分析人士還提到了導致歐洲資産貶值的“危機效應”。法國投資銀行中國部經理克裏斯蒂娜·朗貝爾—古埃解釋説:“歐洲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遇挫,中國人利用這一點以更優惠的價格敲定收購。有的企業收購了歐洲的生産部門,在中歐之間的運輸成本上掙錢。有的企業需要一個服務歐洲市場的切入點。中國人非常務實。”

  中國人將繼續投資哪些領域?

  報道認為,一方面,中國化工、中國核工業和中海油等國有企業可以被視為北京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武裝力量”:糧食自給自足、能源供應安全、工業和技術升級等。另一方面,私有企業力求保護資産。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目前的業務涉及三個領域:金融服務、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産。該公司國際合作部總經理董斌表示,該公司資産僅有5%在海外,其他都在國內。該公司現在想平衡這一分配,希望到2020年投入海外的資産比例可達10%,到2050年達到20%。中國競爭太多,利潤低,投資渠道有限。首創集團主要瞄準了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從行業來看,2015年投資漲幅最大的是工業。該領域的收購總額幾乎翻了一番。相反,由於中國經濟放緩,資源和原材料領域的投資額下降了60%,約為總投資的8%。克裏斯蒂娜·朗貝爾—古埃説:“與中國最初的收購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收購目標的所屬行業。3年到5年前,中國主要只收購原材料企業。如今轉向了食品、房地産和技術領域,實現多樣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