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金磚銀行將縮小貧富差距 有利全世界
- 發佈時間:2014-08-08 10:08:39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王斌
英國金融時報網8月4日文章,原題:金磚銀行挑戰世界經濟秩序 今年7月,在巴西福塔萊薩,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這5個金磚國家同意創建一家開發銀行。他們還設立了一個規模達10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正式名稱是“應急儲備安排”(CRA),該協議將讓各國央行在緊急時期獲得外匯供應。借用俄羅斯財長安東 西盧安諾夫的話來説,金磚國家正努力創造一個迷你版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一個迷你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這5個國家的首字母正好組成了一個朗朗上口的首字母縮寫詞Brics。它們如此迅速地建立一家實體銀行,確實是一個小小的奇跡。這是對由西方主導的機構未能適應形勢變化的斥責。如果説戰後秩序真的在被顛覆,正確的回應應當是“説得對,説得對”。13年前,Brics還是時任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吉姆 奧尼爾設想出的一個行銷策略。現在它是一家銀行。你很快就會知道,它將擁有自己的設計師手袋系列。
金磚國家的計劃有利於世界,儘管你從西方的輕蔑態度看不出這一點。有兩個默認的立場。一個是對5個國情迥異的國家有條理地組建機構並堅持運作的想法嗤之以鼻。另一個是擔心世行和IMF所象徵的世界秩序即將崩潰。世行和IMF是1944年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建立起來的由美國主導的兩家機構。新的金磚銀行將擁有500億美元的啟動資本,最高資本上限是1000億美元,它將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每個國家將出資100億美元,這在理論上讓它們有了平等的話語權。金磚銀行總部將設在上海。相比之下,金磚5國將按照自身規模為CRA出資,其中出資額最高的是中國410億美元,最低的是南非50億美元。
創立金磚銀行也是源自一種挫敗感。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不喜歡IMF。在上世紀90年代,IMF僵硬地堅持市場化改革,這讓許多國家認為它只是壓制窮國、而不是幫助它們脫貧的工具。亞洲國家認為IMF非常虛偽。在1997年,IMF堅持要求印尼等國實施毀滅性的緊縮措施。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IMF卻欣然支援西方國家的貨幣和財政寬鬆政策。
即便IMF已經有所改變,但它仍未改變其架構。決定每個國家出資額和投票權的配額體系,未能反映出世界巨大變化的現實。佔到全球逾五分之一産值的金磚國家,僅擁有10.3%的配額。相比之下,僅佔全球18%産值的歐洲國家卻擁有27.5%的配額。雪上加霜的是,IMF總裁一職由歐洲人把持,而世界銀行行長通常由美國人擔任。按照2010年各方達成一致的改革方案,IMF的資本將倍增至7200億美元,並向窮國轉讓6個百分點的配額。且不提這個改革方案不到位——美國國會根本沒有批准這些改革措施。
歡迎金磚銀行的一個理由是,它將會帶來競爭。中國在非洲的放貸活動引發了合理的批評,即這種放貸沒有與良好治理或環境標準掛鉤。然而中國為非洲提供替代資金來源,總的來説是一件好事。考慮到大量的道路、電廠和下水道系統需要資金,新的金磚銀行同樣應該具有積極意義。印度央行副行長爾吉特 帕特爾(Urjit Patel)表示:“任何新的機構只要增加長期資本,都必然有利於世界。”
但金磚銀行並非萬靈藥。正如批評人士指出的那樣,其規模相對較小。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本 斯泰爾和黛娜 沃克指出,中國、印度和巴西加起來僅從世行就借款660億美元,比金磚銀行的全部認繳資本還要多。同樣,儘管“有條件放貸”的理念可能強調過頭,但如果金磚銀行不分青紅皂白地向有意掠奪本國自然資源的獨裁者放貸,那將不是一件好事。金磚銀行也不像它吹噓的那麼民主。該行的章程確保了創始國的投票權永遠不會降至55%以下,無論以後有多少國家加入。話雖如此,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建立的機構反映出一個時代正逐漸遠去的現實。世界已經改變,基本上是越變越好,因為窮國與富國的差距越來越小。金磚銀行體現了這一點。它是未來的一個縮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