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中國經濟前景展望 > 正文

字號:  

“創”出中國經濟的強勁動力

  • 發佈時間:2015-12-19 15:01: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董碧娟  責任編輯:王斌

  內蒙古杭錦旗草原上的牧民,有幾位特殊“好友”: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總是“溫柔”注視著牛群,不讓它們越界;身形敏捷的無人機總是為牧民指引最佳方向;“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讓牛肉製品可追溯、易推銷。一年下來,這套創新系統能為每戶牧民節省上萬元的放牧交通費,牛兒越養越多,價錢越賣越好。

  這個“衛星”牧場體現了當前我國創新的特點:更多創新成果向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入滲透,更多創新智慧向實際應用需求聚焦發力,更多創新模式為亟待轉型升級的傳統行業注入生機。

  創新——這個中國經濟第一發動機,正在展示出不竭的動能。

  高新技術開拓市場

  “兩張皮”,這是曾經用來形容我國科技與經濟關係的常用詞。現在,一個個來自市場的強音正在扭轉這一評價——

  突破重重科技難題,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我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為我國帶動了一個涉及約600家企業、覆蓋20多個省份的龐大産業鏈。它還以“全産鏈”的形式出海拿下大單,打入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市場。

  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落地巴基斯坦、阿根廷,並首次進入老牌核技術強國英國。據專家估算,每台核電機組直接帶動的産值約為300億元,相當於30萬輛汽車的出口價值。

  我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意向訂單數已超500架。預計到2029年,全球共需要30230架幹線和支線飛機,總價值近3.4萬億美元。其中,我國共需補充各型民用飛機4439架。強勁需求與自主技術疊加,預示著萬億元市場的開啟。

  世界超算史上第一台實現六連冠的超級電腦“天河二號”,已為國內外近500家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服務。它在基因分析與測序、新藥製備、氣象與環境、大型飛機和高速列車氣動數值計算、汽車和船舶等大型裝備結構設計倣真、電子政務及智慧城市等領域獲得一系列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重大專項共研發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2760余項,新增産值650億元。其中,濟南二機床集團的大型快速高效數控全自動衝壓生産線,不僅在國內多家主流汽車廠大量應用,還向美國福特汽車出口7條生産線。這家公司已成為通用、大眾、日産、戴姆勒等國際汽車巨頭的全球供應商。

  孕育在高校院所、企業實驗室裏的高新技術奔向廣闊市場:201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8577億元,比2010年增長119.5%。

  高技術産業主營收入達13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55.8%。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作為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穩定劑”,國家高新區2014年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産值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114.1%、101.5%,年均增長分別達到21.0%、19.1%。

  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很多創新企業的崛起,創新企業又通過開拓市場進一步深化技術開發,中國高新技術産業已形成了良性迴圈的發展生態。以湖北為例,2014年,湖北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到4451億元,同比增長14.8%,已形成由光電子資訊、新材料、先進製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為主導的高技術産業體系。在這種背景下,本土企業異軍突起:烽火科技在光電子器件、光纖、光通信設備領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使武漢光纖光纜的銷售規模躍居全球第一;武漢銳科研發了我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鐳射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湖北企業開發的9軸聯動高性能數控系統、彩色聚合碳粉等實現産業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産品壟斷。

  面對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的迅猛發展,世界公認製造業強國德國的媒體發出感慨:“工業化國家的製造商,現在要眼睜睜看著數十億美元的訂單被中國人拿走……中國已經靠高新技術開始單飛了。”

  基礎突破蓄積潛能

  “基礎研究是新技術的源泉、新興産業發展的源頭。”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説,近年來,在DNA結構、奈米效應、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等方面的探索,相繼催生了生物經濟、奈米産業和再生醫學産業的革命式發展。大量新科學原理的應用,成為新技術的源頭乃至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2015年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既是中國科技水準和能力的體現,也充分展現了我國科技發展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經過前瞻部署和長期積累,近年來我國在量子調控、中微子震蕩、鐵基高溫超導體、碳奈米管和石墨烯材料、半浮柵電晶體、結構生物學、蛋白質、幹細胞等科學前沿領域形成系統突破的局面,具有全球影響的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項重大突破,正在為中國經濟發展蓄積巨大潛能——

  我國建成了世界首個城域量子通信網,千億元級別的量子通信産業離我國越來越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説,世界資訊化産業飛速發展,中國很多時候充當的是追趕者的角色,如果搶佔量子通信先機,就有望由追趕者變成引領者。

  我國成功研製出國際首根10米量級的高性能122型鐵基超導長線,被稱為“鐵基超導材料實用化進程中的里程碑”。這項基礎研究重大突破將改變超導材料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據預測,超導市場的潛在規模達2000億元,其中核心的超導材料佔比30%-40%。

  我國研究人員將奈米科技的最新成果與傳統的印刷製版技術相結合,研發了奈米材料綠色製版技術。據測算,這一技術全面推廣以後,全國每年可減排上萬噸有機溶劑、數百萬噸廢液和廢水。綠色印刷製造産業鏈有望在5年內形成,使傳統印刷業拓展延伸到電子、印染、建材製造等領域。

  此外,在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析、免疫調節等方面的重要進展,為農業、環境、健康等領域技術研發和産業發展提供重要科學理論基礎;奈米限域催化、電漿激元光學操控、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特高壓電磁環境、鋼鐵材料組織調控等重大科學問題突破,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顛覆性技術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

  12月17日上線的《自然》增刊“2015中國自然指數”顯示:按照加權式計量,中國高品質的科研産出在2012年到2014年增長了37%,美國在同一時期則下降了4%。目前,中國對世界高品質科研的總體貢獻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據統計,我國全社會R&D支出去年達13400億元,比2010年提高84.3%。《自然》雜誌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博士這樣評價:“顯然,中國正在成為一個高品質科研成果産出的強國。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蓬勃的經濟發展推動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科研人員數量的增加和品質的提升也成為關鍵要素,推動著中國科研投入帶來驚人的回報。”

  深化改革加速轉型

  陳林森早已適應了大學教授和上市公司老總的雙重身份。這位蘇州大學教授創辦的蘇大維格數位光學有限公司已成功在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目前唯一以奈米技術為主的上市公司。2014年該公司銷售額達3.5億元。近年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改革不斷深化,通過完善科技成果處置、收益分配製度等措施,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將更多沉寂在高校院所的好成果推向市場釋放活力。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只是近年來我國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挑戰,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新要求的系列改革舉措之一。要更好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就必須著力突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讓創新發揮更大的力量。

  近幾年,改革步伐鏗鏘有力——

  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邁出歷史性步伐。針對長期以來科技資源碎片化和科研項目聚焦不夠的問題,國務院先後頒布《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和《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從優化中央財政科技資源配置到改進項目資金管理進行了系統改革。這些改革舉措將大幅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科研項目管理更加公開透明,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畫出一張措施有力、脈絡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圖”。《方案》從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科研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激勵等10個方面,提出了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措施。每方面任務都對應一直存在的難題,比如科技經濟結合不緊、科技成果轉化不暢、人才發展機制不健全等。《方案》通過突出改革的協調性和整體性,避免“碎片化、打亂仗和中梗阻”。

  《關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出臺,加快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著力培育技術市場,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和管理,開展科技服務專業人員培訓,加強創新平臺和支撐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

  在各類改革的綜合推動下,我國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明顯改善,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先行先試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全國40%的高新技術企業、45%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四分之一的全國發明專利授權産生於國家高新區。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130家企業。高技術産業增加值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個百分點。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加強,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在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中,企業投入超過76%。2014年入圍歐委會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的2500家企業中,我國大陸企業有199家,上榜企業數僅次於美國、日本,位列第三名。2014年全球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大的三家公司中,我國佔據兩席。

  我國企業在高鐵、核能、通訊設備、無人機、輻射成像等領域的産品成功打入發達國家市場,出現了中國中車、中核集團、華為、中興、大疆科技、同方威視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製造龍頭企業;在電子商務和網際網路領域,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創新型企業茁壯成長。截至2015年6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上市公司達1015家,企業營收保持高於15%的高速增長,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此外,創業孵化載體發展迅速,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眾創空間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家,吸納就業人數超過175萬人。今年上半年,全國技術交易額3079億元,實現了11.7%的快速增長……

  創新,正在助推中國轉型升級、邁向新的未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