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一條長廊串小屋、取暖做飯靠煤爐”,從“住得進”邁向“住得好”,我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由1956年的5.7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
告別“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今日中國,人居環境更加優美,2019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9.2%、96.8%。
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949年末的10.64%提高到2020年的63.89%;全國城市和建制鎮數量從1949年末的132個、約2000個增長到2019年的684個、逾2.1萬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水準和品質穩步提升,給人民群眾帶來滿滿獲得感。
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
“那時和妻子租間小屋,始終感覺漂泊不定。”回想起10多年前剛從甘肅農村到寧夏銀川的日子,王彥舉感慨萬千。2014年寧夏提出,凡是進入城鎮落戶的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將與城鎮戶籍家庭享受同等住房保障政策,隨後還出臺了農業轉移人口的隨遷子女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就讀等政策。
相繼出臺的配套措施,讓王彥舉果斷選擇在銀川買房安家:“如今孩子在家門口上學,我們夫妻倆還有醫療和養老保險,沒啥後顧之憂。”
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城市放開放寬落戶限制,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億萬農民進城找到滿意的工作、享受便利的服務,也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限制少了、門檻降了,戶籍改革讓進城更省心。近年來,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在廣西,落戶不受就業年限、居住、參保等條件限制;在海南,沒有購房可以選擇落集體戶……越來越多地方打破制度藩籬,人員流動更自由、安家落戶更便利。“十三五”期間,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出臺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更多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安居。
配套全了、保障多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進城更暖心。“來了就是順德人!”今年4月,廣東佛山市順德區舉行新市民宣傳活動,當地16個職能部門詳解各類公共服務政策。“以前不知道還有住房租賃補貼,今天問清楚了,這就去準備材料!”新市民陳先生喜出望外。
看全國,頂層設計緊扣民生所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均等、優質: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縣)級以上普遍建立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配套改革紛紛出臺,讓越來越多的人在城鎮“定心定根”。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福銀高速塔前互通口通車後,鎮裏開車到延平區的時間縮短了近半個小時,到福州縮短近一個小時,農産品可以更新鮮送達!”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一家蔬菜基地的負責人張豐康興奮地説。
1949年末,全國擁有公共交通設施的城市僅27個,公共汽(電)車只有2299輛。從彎彎繞繞的泥巴路、斷頭路到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從人力黃包車、自行車到地鐵、公交、網約車,城鎮的交通更順暢,老百姓的出行半徑不斷拓展,城市間的交流聯繫日益緊密。
以高鐵為例,目前可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內2小時暢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間1000公里4小時通達、2000公里8小時通達。“成都上班、眉山居住”的白領余友平便是受益者:“坐動車20多分鐘到成都後直接轉乘地鐵,非常方便!”
與此同時,城鎮的市政設施也在逐漸完備。1949年末,全國只有72個城鎮建有自來水廠,有供氣設施的城市僅有9個。2019年,全國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分別達到98.8%、97.3%、96.8%、99.2%。
資訊網路迅猛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移動網際網路技術不斷發展、智慧手機迅速普及,顯著改變了城鎮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工作生活方式。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城鎮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9.8%,5G基站初步覆蓋地級以上城市。
“菜價在顯示屏上一點就能查到,掃掃小票上的二維碼,還能知道蔬菜來源地,吃起來更放心!”去年底,江西高安市城北智慧農貿市場開張,居民何玉秀享受到全新的購物體驗。與傳統農貿市場相比,這個智慧農貿市場融入了農副産品追溯系統、商戶銷售大數據分析系統等“智慧”元素,為百姓購買放心菜提供了便利。
城市規模大了、數量多了,城市群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十三五”時期,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經濟作用持續顯現,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5%以上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居民對優美環境、健康生活、文體休閒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這是更加宜居的城鎮化。“小區改造後,入戶有電梯,再也不用提著孫子的童車爬上爬下了。”家住廣西貴港市的羅大叔坦言,老舊小區改造讓生活更方便了。2020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03萬個,惠及居民約736萬戶。
這是更加綠色的城鎮化。“黑臭水體不見了,清溪蜿蜒、綠地成片,在城裏走走,心情舒暢。”安徽蕪湖市弋江區居民何斌滿臉笑意。截至2020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全國共建成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項目4萬多個,實現雨水資源年利用量3.5億噸。
這是更具人文色彩的城鎮化。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公佈13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劃定歷史文化街區912片,確定歷史建築3.85萬處,保護了大量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延續了城市歷史文脈。
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關鍵紐帶的縣城,同樣具有滿足人民群眾就業安家需求的巨大潛力。近年來,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加快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産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城鎮化空間格局更為科學協調。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要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顯著提升城鎮化發展品質,使更多群眾享有安全健康、較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責任編輯:李偉)